第147章(第2/5頁)

據他私下透露,近年來他們翰林院中尋求外放的不只一個,還有幾位是負責給小皇子講課的先生——當今一直無子,如今養在膝下的小皇子們,皆是宗室近支中挑選入宮、從小培養的宗室子,比如某小團子。

沈麗姝從秦叔叔輕描淡寫的兩句話中,仿佛聞到了山雨欲來的味道,不敢多問也不想多問,只乖巧貼心的讓秦叔叔安心赴任,每年的分紅和賬本,她會想辦法托人一文不少的送到他手中。

當然善良的秦叔叔沒有讓她興師動眾,表示他的獨子祈哥兒她三弟還大些,也早已開蒙進學,此次便被留在了本家,由秦老爺子親自教養,他只帶妻子和一幹家丁隨從赴任。

酒樓分紅直接交給祈哥兒就行,他身邊有衷心可靠的老仆代理庶務,遇到事情也可叫祈哥兒去找他祖父秦大人商議。

這樣一來,秦叔叔外放也不會對他們造成什麽影響,沈麗姝表示很棒棒。

而且秦郁松出發赴任前,不但安頓家小,還抽空關照了沈麗姝這個便宜大侄女的弟弟。

這些年隨著生意上的合作,他們來往越發密切,尤其是沈麗姝買了豪宅後,給自己安排了光線絕佳的書房、布置得文雅又舒適,家裏還有專門的會客廳花廳,再不似從前那樣處處不便,秦郁松登門做客的次數也一年年增多。

他人本就格外的好為人師,到沈家除了親自指導沈麗姝的琴棋書畫,偶爾也會考校跟他兒子差不多大、又時常賴在阿姊書房裏的沈三弟同學,一來二去也有幾分香火情,於是這次外放,照拂不到便宜大侄女身上的秦叔叔,便把注意力轉移到沈三弟身上,特意在赴任前給他找了個先生。

沈三弟的這位老師同樣姓秦,是秦郁松第一年參加會試的同年,當時兩人年歲相當,又雙雙落榜,一時間惺惺相惜,這些年常有書信來往。

只不過秦郁松運氣好,又有家人朋友的開導和鼓勵,很快便重振旗鼓,終於二戰成功。

而這位秦舉人卻要命運多舛,他原是寒門子弟,母親早亡,落榜之後的幾年又接連喪妻喪父,期間更因為守孝錯過了整整兩屆會試。

因為種種原因,秦郁松把這位好友介紹給了沈三弟當先生,順便還接收了秦老師那雙隨他一同進京的兒女。

不得不說,沈三弟拜秦舉人這位老師的費用,比他大哥二哥加起來還高幾倍呢,這裏沒有說林舉人不夠逼格的意思。

事實證明林舉人還是很牛逼的,如果說以前只是人雲亦雲聽說他有進士之才,卻沒有什麽確切事例的話,那去年他的獨子林辰松,以優異成績考中那屆最年輕的秀才一事,完全證明了林舉人的教學水平。

教出一個最年輕的秀才兒子,讓林舉人在汴京城也有了些名氣,沈大弟沈二弟早早跟著這樣一位老師算是見了大漏。

關鍵是老師名氣見漲,他倆的學費也沒有增加半文錢,甚至在老沈家一大家子也買了房子、舉家搬進城生活之後,兄弟倆徹底在林家定居了,吃喝拉撒都跟著老師他們,林舉人他們還不肯收生活費,那點學費估計全吃到倆人肚子裏了。

兄弟倆這學上的,四舍五入簡直不要錢。

沈家旺夫妻當然不會占這種便宜,只要有心,人情還是能想辦法還回去,比如逢年過節給林舉人父子送文房四寶,為舉人娘子和老太太挑選些京中流行的布帛首飾等。

只是這屬於人情往來,性質就不一樣了。

而沈三弟的老師秦舉人,將來是很有希望成為進士老爺甚至是為一方父母官的,托了秦叔叔的關系才能請來這樣一尊佛,待遇必須加滿,沈家旺夫妻商量過後,誠意滿滿的給定下了年俸二十兩、同時為父子三人包吃包住的待遇——數目是夫妻倆定下來的,最後掏錢的也是他倆。

倒不是沈麗姝小氣的不願意給三弟掏學費,畢竟以她如今身家,再養二十個弟弟也不慌。

只是沈麗姝不差錢,爹娘也同樣不差錢。說起來她當年創業的初衷,不過單純覺得家裏弟弟太多,老爹工資可能承擔不起,她賺點錢改善生活條件順便幫忙養弟弟而已。

後來大弟二弟讀書考科舉的路子也是她定下來的,還信誓旦旦會資助他們成材。

事實上,沈麗姝也就為弟弟們掏過第一年學費,後來父母手頭寬裕,就再沒有她的用武之地了。

不僅如此,她包圓家裏生活費和阿姨們工錢的時間也不是很多,有能力後,沈徐氏他們搶著把這部分責任接過去了。

誠然,沈家旺夫妻的第一桶金也是跟著她賺,外人看來不過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但沈麗姝自己知道不是這樣的。

當初創業時,老爹和娘親也曾點燈熬油陪他們奮鬥,作為親兄弟明算賬的好閨女,他們幹多少活、流多少汗,她就給多少工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