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九章 平倭亂的方略(第2/3頁)

“你還是悠著點!”王廷相忍不住告誡說:“在外與在內截然不同,要防範的很多!

最難過的就是猜忌,無論做什麽,都會被人懷疑!你奮勇前進,會被人看成輕敵冒進,你若謹慎行事,又會被彈劾畏敵如虎。”

王廷相去南京當兵部尚書之前,大部分時間都在地方工作,對此深有體會。

秦德威對此也有心理準備,“在外做事的難處,莫過於此。若非朝中有強力靠山撐腰,外臣難有成就,幸好我不需要去找什麽靠山。”

王廷相當然懂,秦德威不需要去找靠山的意思就是,秦德威自己就是靠山。

他還是提醒了一句:“最好不要常年累月在外,那樣隨著時間遷移,你在中樞的威望也會漸漸流失。”

秦德威感慨說:“我這就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只能隨機應變了。”

此後王廷相催促道:“明日還有關於倭亂事務的朝議,朝廷要聽你的籌劃方略。你還是早點回家去準備吧,不要胡亂琢磨不該有的東西了!”

朝廷也是講究程序的地方,總不能任命了一個欽差,然後就不聞不問了,任由欽差隨便去搞事。

所以秦德威臨行前,需要向核心大臣闡述自己的平亂構想,證明自己做事有思路,朝廷沒有所托非人。

於是秦德威就離開兵部,結束了一天工作,回了家去。

當秦府一幹人得知,秦老爺即將領命南下,一去不知多久時,頓時也雞飛狗跳起來。

官方有官方的準備,個人有個人的準備,都是瑣碎麻煩的事情。

各房也是各有心事,有想跟著南下回南京的,有想繼續女扮男裝,跟著老爺出征的。

即將臨盆的徐妙璇摸著肚皮說:“男兒志在四方,我不該阻礙夫君建功立業,只是不知夫君臨行前,能否見到孩兒誕生。”

秦德威順著答話說:“只希望孩兒懂事,能在這兩日及時出來,叫我看上一眼。”

及到次日,所有內閣大學士和部院大臣匯集在文華殿,聽取和審議秦德威提出的方略。

因為事情幹系重大,年幼的太子又被請了出來,坐在寶座上充當一個吉祥物和背景板。

又因為不是正式的朝會,司禮監諸太監也在場,和大臣一起共商國是。

參拜過監國太子後,首輔翟鑾便代表朝廷,對秦德威問話說:“你此去東南,平定倭亂大概要多久?心中可曾有了方略?”

其實這是所有人都想詢問的事情,大部分人都是好奇,但翟首輔作為朝廷代表,除了好奇之外還有官方溝通的意味。

秦德威想了想後,答道:“最快也要一年,如果進展不順利就要超過一年。總而言之,不會比一年更短。”

這個回答讓眾人都有些意外,沒想到秦德威在這裏居然沒有吹逼,說得如此保守和謹慎。

翟首輔又問道:“為何最快也要一年?這個時間可有什麽講究?”

怕朝臣們不能理解,秦德威就仔細答道:“倭寇往來全靠季風,往往隨春夏季風而來,隨秋冬季風而去。

如今正值春夏,大批倭寇作亂,朝廷及地方猝不及防,並不是剿滅時機,再等到秋冬,這些倭寇大概就會退去。

預計明年春夏,嘗到甜頭的大倭寇還會再來,若這次朝廷準備得當,或許能剿滅大部。

所以按我計劃,此去東南準備應對的的不是今年的倭寇,而是明年復至再來的倭寇。”

兵部尚書王廷相帶節奏評價說:“這個策劃聽起來就很穩妥,先穩住陣腳,不急於求成,有大將之風。”

眾人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但左都禦史屠僑質疑說:“為何今年要無所作為?”

秦德威瞥了眼屠僑,“今年部署已經來不及了,只能命令各處嚴防死守,盡力減少損失。”

身為浙江人的屠僑可能是心急,責問道:“數千人之禍患,何至於此!莫非秦中堂有養寇自重之心,或者是無能處置,只能坐視不理?”

秦德威不耐煩的說:“想必屠總憲一定有破倭良方,那就請屠總憲做欽差南下吧,我還省事了!

不過還是先請屠總憲說說,敵人都是什麽樣,又該如何破敵!並且立下軍令狀,今年之內必定掃平倭患,否則軍法從事。”

屠僑怒道:“秦德威!你這是議事的態度麽?難道別人就不能質疑你了不成?”

新上任的大學士張潮張老師出來打圓場說:“秦德威還是再說明白些,難道驅逐倭寇一定要一年以上時間?”

秦德威先對張老師說:“不是驅逐倭寇,而是平定倭亂,如果只是驅逐的話,便如野草生生不息,還會有一波又一波的倭寇前來,仍然沒有寧日。”

然後又繼續對朝臣解釋說:“其實此次倭寇之患還不算太過於劇烈,只是我國家東南武備有所廢弛,這才是最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