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五章 咬人的狗不叫(第2/3頁)

而且二十年前還有個例子,在傳聞中王陽明被議論封爵後,就遭到了某首輔的排斥,一直拒絕王陽明進京。當然這些只是小道傳聞,未見得是真。

但王廷相的胡攪蠻纏,終於將翟鑾徹底激怒了,忍不住大喝道:

“以祖宗之制,公侯伯之爵皆論功定議!蓋因積前後之功無官可賞,然後加爵!

敢問王大司馬,如果不加爵位,那麽以斬首三千二百的功勞,秦德威還能賞給什麽官?”

這個問題,確實也難倒了王廷相,王大司馬也真答不上來。

一個二十二歲的人,已經入直文淵閣,兼著翰林院三把手,還是東宮詹事府二把手,還能怎麽加官?

關鍵是秦德威功績說起來很大,實打實的斬首三千二百,而且還俘獲了重要人物。

如果只升個一品,那簡直就是打發叫花子,但如果要升兩三品,可是在文官體制範疇內已經到頭了,難不成還能給秦德威安排一個活太師?

眾人聽著翟鑾和王廷相激辯到這個地步,頗有種真理越辯越明的感覺。

各種條件論下來,好像真的只能給秦德威封爵了。

翟鑾擲地有聲的總結說:“所以給秦德威封爵勢在必行,不封爵不足以酬功,還有誰反對?”

所有人都無話可說,他們的話術準備還沒有王廷相充分,連王廷相都沒辯過翟鑾,別人更不行。

不知不覺間,真水貨大學士翟鑾仿佛接替了禮部尚書張潮,開始主持給秦德威議功。

只聽翟鑾對眾人道:“我擬了一個爵位名稱,請諸公靜聽!

既然是豐洲灘大捷,地點在古豐州,那就按照威寧伯、新建伯舊例,以立功之地為爵位名稱!

所以爵位可以稱為豐州伯,封號為奉天翊衛推誠宣力守正文臣豐州伯特進光祿大夫!誰反對?”

“奉天翊衛推誠宣力守正”這屬於慣例封號,只要是公侯伯都有這類封號作為爵位前綴,就是文武封號各自不同。

其實這個封號挺讓人無語的,前面“奉天翊衛推誠宣力守正”是文臣的名號,後面豐州伯又成了勛貴的名號,然後又來個特進光祿大夫,嫁接起來有點不倫不類的。

沒法子,大明對文臣封爵一直就是亂來,從高皇帝的指導意圖來看,就不想給文臣封爵。

即便如此,別人還是無話可說。直到此時,眾人才紛紛發現,原來今天準備最充分的人是翟鑾……

這世上沒有全知全能的人,對於陳年舊例以及故紙堆裏的典章制度,大部分人都不一定能全部了解。

再說這是給別人議功,一般人也沒興趣為了別人,去翻箱倒櫃的尋章摘句。

所以翟鑾引經據典,對封爵制度了如指掌,對陳年舊例娓娓道來,顯然在背地裏偷偷下了大功夫的。

翟鑾環顧四周,“既然再無人反對,那便請禮部如此向皇上呈奏了。”

眾人不禁恍恍惚惚,文臣以軍功封爵是極其稀少的事情,每有出現,皆被視為一時之曠典。

看來在今年,大家又能看到一個活著封爵的文臣了。

對於能參加這次議事的頂級文官來說,看待封爵的態度其實十分矛盾。

想要,又不想要,也不知該不該要。封爵之後到底算文臣還是勛貴?亦或是不文不武?

這種混亂的心態,也能從側面反映,大明文臣封爵法度的混亂和錯位。

眾人以為到此為止時,翟鑾忽然又開口了,顯然這事還不算完。

“若給秦德威封爵,不是僅僅加個封號就可以了,還有一系列的後續問題,仍然需要我等議論明白了,方好奏明陛下!”

有人便問道:“還有何事?”

翟鑾就先拋出了一個問題:“秦德威封爵之後,朝會時到底應該站在西班,還是東班?”

眾人無語,皇帝西苑潛修,都多久沒上朝了?還考慮朝班位置,是不是有點多余?

當然這個想法,十分政治不正確,眾人也只能想想,而不能宣之於口。

在朝會上文臣班位在東,武臣勛貴班位在西,這就是東班和西班說法的由來。

所以問題的本質就是,秦德威原來是東班,如果封爵後,是不是應該去西班,和武臣勛貴站在一起?

對這個問題,眾人七嘴八舌的說了幾句,各有道理。

可能翟鑾之外,準備第二充分的王廷相就表態說:“成化朝王越被封威寧伯後,不願就西班為武臣,依然以左都禦史身份入朝,所以仿照王越舊例即可!”

翟鑾眼皮也不擡的說:“王越封爵後掌管過前軍都督府,佩將軍印綬在外總兵,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武臣官職,難不成秦德威也照此舊例?”

王廷相又被噎住了,讓一個狀元去出任武臣,也虧你能說得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