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郭富回到並州後,當地的官員、鄉紳紛紛登門拜訪,一些夠不上格的,還四處尋找門路,就想跟他搭上關系。

並州這樣相對偏僻,人口也比較少的州府,往上數個二三十年也找不到一個做到正二品大員的。所以哪怕郭富已經告老還鄉了,地方官員和鄉紳還是非常敬重他。

穆慶身為並州知府,自也是客客氣氣地登門拜訪。

郭富連忙伸手扶他:“穆大人快快免禮,老夫已經辭官,如今不過是一介白身而已,如何當得起穆大人行此大禮,穆大人請坐。”

穆慶行完禮,撩起長袍坐下,閑話家常:“郭大人是長輩,下官是晚輩,於公於私,下官行這禮都合適。郭大人回並州可還習慣?”

郭富頷首笑道:“這人年紀上來了,就喜歡清凈。並州雖不若京城繁華,但百姓安居樂業,路不拾遺,平和安寧,甚是得我心意。這些都多虧了穆大人,我這上街啊,到處都能聽到誇贊大人的聲音。”

穆慶連忙謙虛地說:“大人過獎了,下官也不過是盡本分而已。”

郭富輕輕搖頭:“單是盡本分二字就不容易,穆大人不必謙虛。真是名師出高徒,穆大人不愧是公孫大人的學生。”

他這恭維有七八分的真意。

對於並州目前的情況,郭富是相當滿意的。

並州雖不及南越偏僻,但也是比較偏遠落後的州府,人口較少,商業也不怎麽發達,而且前幾年還遭受了一次戰亂。在他的預想中,這裏只怕是民生凋敝,百姓生活困苦。

但他回到家鄉後卻發現,並州的情況比一路南下路過的不少州府的情況要好很多,百姓基本上能吃飽飯,並州的官道都還經過了修補,同時,城外還開墾了不少荒地,百姓的生活相對平靜安穩。

再一向鄉裏人打聽,百姓們提起這位穆知府的事跡,那都是贊不絕口。

穆慶是在紅蓮教作亂後接下的並州這個爛攤子。他上任後,先是向朝廷上書,減免了一半當年的田賦,然後開倉借糧借農具給百姓,不收取任何的利錢,並在秋後帶領百姓興修水利,鋪路築橋。

先是恢復了並州百姓的生產,然後想辦法增加糧食的產量,最後再通過修路、打擊周邊的山賊盜匪等,保證商路的暢通,使得過往商旅來往更甚從前,使得並州很快就恢復到了戰爭前的水平。

而且這幾年並州也算是風調雨順,加上多了些水利灌溉的工程,官府又鼓勵開荒,借錢借糧借農具支持,因此並州糧食連年豐收,百姓的生活好了許多,人口也跟著增加。

同樣,府庫的存糧也增加了不少。

聽說完了穆慶在並州的作為,郭富打從心眼裏高興。

誰不希望自己的家鄉富足,父老鄉親都安居樂業呢?

穆慶被他誇得似乎有些不好意思:“郭大人這話實在是讓下官汗顏,比起封州、連州、高州等地,我們並州這只能算是一般,下官都覺得有些愧對百姓。”

這話成功勾起了郭富的好奇心:“你這意思是,封州、連州、高州比並州還繁華?”

這不怪郭富奇怪,這三州可是比並州更偏南,尤其是連州、高州,那可是在流放發配的南越,朝廷官員聞之色變,誰都不想去這些地方。

這兩地若比並州繁華,也不至於淪落到成為流放之地了。

穆慶肯定地點頭說:“下官不敢欺瞞大人,也許論城池大小,這幾州還不及並州數百上千年累計下來的規模,但若論百姓的生活和精神面貌,恐遠勝並州。”

這就稀奇了。

近十年,天災人禍不斷,朝廷內憂外患,賦稅不斷增加,單他在戶部尚書任上田賦便翻了近一倍,百姓生活困苦,能吃飽飯,不攤上戰爭和過多的苦役,便已是萬幸了。比這還好,郭富有些不敢想象。

“連州知府於子林乃是陳大人的學生吧,高州就不說了,有公孫大人主政,難怪如此呢。”郭富自覺找到了原因。

誰料穆慶卻輕輕搖頭,笑了笑說:“非也,郭大人,這裏有家師委托下官轉交給大人的一封信,大人讀完就知。”

郭富接過信展開一讀。

發現這師徒倆說的話都不可信。

穆慶說他讀完信就知,但他看完信更疑惑了。

信中,公孫夏先跟他問了安,然後說多年未見,甚是想念,邀請郭富去高州聚一聚,屆時介紹一個人給他認識,就沒別的了。

但他到底是做了多年戶部尚書的人,腦子反應極快,很快便從穆慶的話語和這封信的內容中提煉出了最重要的信息:他們希望他去一趟連州高州。

郭富捏著信思索了一會兒,想不通公孫夏葫蘆裏賣的什麽藥。

他已經辭官,即便還有些威望和人脈,那也遠在京城。而且威望和人脈這種東西,你不維護很快就散了,正所謂人走茶涼,過兩年誰還記得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