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洲際杯決賽:第一場(下)(第3/5頁)

只除了這個成功率最不高的抓板動作。

畢竟他又不認識查利總裁判,也不知道其他裁判怎麽想,為了之後的國際賽場做準備,哪怕是為了沖擊這場比賽的冠軍,他也不能在裁判的眼裏落下一個不夠完美的印象。

這個動作難,難也要硬啃。

反正決賽有三場,容錯率這麽大,他完全可以在第一場精神最飽滿的時候,去嘗試沖擊這個難度。

萬一就成功了呢?

就算沒成功,還有後面兩場,也足夠他去選擇別的動作,再度沖擊冠軍。

這大概就是簡對杭峰最大的影響了吧。

固然所有人都知道,技巧類依靠裁判個人審美打分的運動,都有一個印象周期,可是到了賽場上,大部分人還是會拿出自己最擅長的動作,拿下保底分後,再去嘗試解鎖新動作。

只有杭峰,在簡的教導下,賽場的格局非常大,並不是十分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他只希望在裁判的心裏留下自己足夠全面完美的印象。

這就是杭峰冒險去做不擅長動作的全部理由。

多麽陰差陽錯的誤會。

要是杭峰早知道查理總裁判比賽開始前說的那些話,他就不做這個決定了。

這個決定確實為他帶來了不大不小的危機。

人類有種心理狀態,越不擅長的越是畏懼,也就越是容易出現失誤。

放在杭峰身上,雖然不如孫烈那樣直接卡在瓶頸幾年都走不出來,但是當杭峰打算去這麽做的時候,身體的狀態還是發生了變化。

最明顯的就是心臟過度渠動,過大的力量讓他有一瞬間門的頭暈目眩。

在半空中旋轉的時候,沒有任何借力,天旋地轉的同時腦袋還不清醒,這不是要命嗎?

血液沖上大腦的瞬間門,杭峰甚至有種自己失明了一瞬的感覺。

好在這一刻他早就做好了準備。

面對問題不能逃避,必須迎難而上。

就像做數學題,再難的題也要去學著解出來,然後不停的刷同類型的題,才能從陌生畏懼到熟撚於心。

所以在心跳失控的幾乎同一時間門,杭峰牙根就狠狠咬在了一起,同時一口等待了半天的冷空氣氣吸入肺腑。

疼痛和冰冷同時抵達身體,被神經捕獲,傳遞到中樞。

於是,即便心臟還在不受控的亂跳,但大腦卻先一步地冷靜了下來。

同時,有些模糊的雙眼,重新變得清晰。

看著時而白色的冰面,時而耀眼的燈光,還有那燈光背後的黑夜,杭峰終於在最後一刻,成功判斷出了身體展開的時機。

毫不猶豫,松開雪板,身體展開。

唔!

稍微早了一點點。

展開後不是完全的垂直狀態。

沒關系,還有慣性。

最難的部分已經過去,不能慌。

這一刻,杭峰身體裏的所有肌肉纖維都在運作,拉扯繃緊積蓄,在那極為短暫的時間門,尋找到平衡點。

又或者說,這是一個核心力量的全面展現。

如果選手能夠一步到位地完成動作,那最好不過。可要是在過程裏出現失誤,優秀的運動員靠核心力量也不是不能拯救。

杭峰就是在拯救自己有點偏斜的平衡感。

終於在極致地拉扯下,最後一刻成功找到了立足的點。

“嘭!”

巨大的滑雪單板與冰壁碰撞出聲響,在雪谷裏不斷地回蕩著。

這種碰撞的聲音並不正常,只看前面杭峰的落地都格外輕盈,落地只有“唰”的聲音,就知道其中的差距。

所以這一跳,杭峰還是有些問題的。

好在它到底是完成了。

或許有點勉強,或許有點難看,可是當他將向後抓板,且完成1620的周數,最後穩穩站在板上繼續往前滑的時候,哪怕裁判們能夠看出這個動作的問題,該給的完成分也要給。

完成分是最多,也是最重要的分數。

U型池的滿分是100分。

一共五次跳躍。

每一次的跳躍都會拿到最高20分的分數。

其中,完成分就占了一半以上,至少10分。

隨後才是裁判根據實際情況,對難度進行的評分。

就比如第一跳杭峰完成的一周半,要是他敢安排在第四跳,裁判就敢只給他10分的完成分,剩下的10分技巧分一點都不給。

所以一周半,就只能放在第一跳。

在技巧分占據了5分的情況下,剩下的5分,裁判就會通過選手完成動作的高度,起落點,以及空中姿態的優美程度進行打分了。

說起來復雜。

但如果用杭峰這第四跳來做例子。

他拿到了10分的完成分,拿到了5分的難度分,裁判能夠扣掉的只有“勉強”部分的分數,只能在最後的5分裏扣。

而這五分,還要被高度、起落點和空中姿態分開。

所以杭峰的高度有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