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第2/3頁)

到底也是年紀沒多大的年輕人,不管平日裏表現得再怎麽成熟,有時候見別人有自己沒有還是有點遺憾。

文哥兒道:“我們先去金沙寺看看,要是金沙寺裏沒特別滿意的咱再到周圍逛逛,看能不能挑到合眼緣的壺。”

何景明兩人自是不會反對。

三人行至金沙寺,與寺僧說明來意,結果住持竟是親自出來接待他們。

住持長得慈眉善目,與文哥兒接觸過的佛寺高僧們都挺相像,弄得他有些疑心這長相、這身形的住持可能是全國同款。

兩邊閑談了一會,文哥兒才知曉住持為什麽待他們這般熱情。

他不僅讓金沙寺壺的名聲傳到徐溥這位宜興宰輔耳裏,還把壺帶到吳寬他們面前亮了個相,引得唐寅他們也派人到金沙寺求壺。

有徐溥領頭,又有吳寬他們這些吳中名人追捧,金沙寺的紫砂壺聲名鵲起。

哪怕有不少商賈聞風而來,紛紛發展起自家的制壺產業,還是有很多人慕名到他們金沙寺來。

光憑這從前看起來平平無奇的紫砂壺,他們的香火就一年比一年更旺。

住持念了聲“阿彌陀佛”,笑呵呵地對文哥兒說道:“施主此舉活人無數,可謂是功德無量啊!”

一個產業興旺起來了,當地便能有許多人能憑借這麽一門手藝吃上飯。就像景德鎮的陶瓷一樣,從原料采挖到生產銷售,每一個環節都能給當地人提供就業崗位。

哪怕有的人失了土地也能做工賺錢。

從眼下的發展趨勢來看,江南一帶的輕工業只會越來越興旺。紫砂壺本來就是後世宜興當地的支柱產業,能發展起來並不奇怪。

文哥兒笑道:“我不過是向徐學士討了個壺罷了。”不過他也沒和住持太客氣,提出帶康海他們去挑個壺,順便給太子捎一個。

住持聽後更熱情了,二話不說領著文哥兒他們去挑紫砂壺。

江南最不缺的就是畫師,光是流派都能分浙派和吳派,出名的不出名的畫工都不少。

有商賈涉足紫砂壺產業以後便邀了不少畫工來設計自己獨有的新壺,金沙寺這邊也沒有一味地吃老本,也請人給畫了不少新圖樣。

不得不說,良性競爭一向最能促進行業發展,才這麽幾年紫砂壺的造型就已經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早就能稱之為真正的文房雅玩了。

康海他們挑得眼花繚亂。

文哥兒倒是一眼相中只有點眼熟的小豬造型,拿起來邊把玩邊樂道:“這壺很別致。”

住持轉頭一看,積極地介紹道:“今年正好是癸亥年,我們便挑了些適合亥年的窗花圖樣試燒了一下,這窗花圖樣是許多年前從京師那邊傳過來的,瞧起來怪有趣。”

亥年燒制一批豬崽窗花圖樣的紫砂壺多正常?做買賣就是得與時俱進,賣最應景的貨物!

文哥兒也覺得怪有趣,自己小時候夥同錢福、靳貴他們搗鼓出來的東西,居然會以這樣的方式煥發第二春。在旁人嘴裏,這些窗花圖樣竟也已經算是經久不衰的老樣式了。

真是有夠奇妙的。

文哥兒便跟住持要了這壺。

給小豬崽子買豬崽壺很合理對吧!

康海他們也挑到了心儀的紫砂壺,轉頭一看就發現文哥兒手裏拿著只小豬壺在那把玩。

康海兩人:?????

何景明忍不住問:“你不是準備把這壺贈給太子殿下吧?”

文哥兒樂滋滋地道:“知我者,仲默也!”

何景明:“…………”

不是很想在這方面了解你。

總感覺早晚有一天文哥兒會因為得罪太子被關進詔獄裏去。

王慎辭,危!

文哥兒一點都不覺得有什麽不妥當,還問住持他們平時銷往外地時都是怎麽打包的,他們還得把壺帶回京師去來著。

住持當即讓人幫文哥兒他們把紫砂壺裝得嚴嚴實實。

文哥兒趁著寺僧幫忙打包的空档,又與住持聊起了紫砂壺產業的發展現狀與發展前景,並詢問住持自己能不能把宜興紫砂壺當成地方特色產業的成功案例分享出去。

住持自然巴不得文哥兒能再幫忙宣傳宣傳,誰會嫌棄自己名氣太大?

他還熱情地領著文哥兒去看燒制過程。

這過程也算不得什麽獨門秘法,最特別的便是宜興出產的紫砂。其他地方的人即便把這門手藝學了去,沒有紫砂也是枉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

文哥兒興致勃勃地跟過去參觀了一圈,又與參與燒制紫砂壺的匠人、學徒們聊了聊,一問才曉得他們很多是寺中悲田院收養的鰥寡孤獨。

古時不少佛寺也承擔著一部分的社會福利工作,像太祖朱元璋少年時吃不上飯便曾到寺裏討口飯吃。

現在他們幫佛寺幹活能混口飯吃,節儉些的說不準還能攢下些錢,日子也算是有奔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