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第2/4頁)

目前能夠真正掌握新報這套刊出標準的人還不算特別多。

文哥兒一想到他們這批庶吉士馬上要各奔東西,心裏就分外不舍(絕對不是因為用熟了的壯丁即將減少一半)。

得想辦法去把唐寅他們這批新晉進士給薅過來幹活!

先逮唐寅他們來個一甲專訪!

唐寅等人哪裏知道文哥兒這家夥吃著碗裏瞧著鍋裏,他們還在開開心心地聯絡感情呢,就被文哥兒抓去接受采訪當《新報》的引流工具人了。

頭版頭條想不想上?

別否認啦我知道你肯定想!

本報記者王小文竭誠為您服務!

唐寅他們能有什麽辦法,只能愉快地答應出這次風頭。

第二期的《新報》很快在許多人的期待之中發行。

這時候讀報的群體開始出現初步分化:官員們關心時政,學生們關心文教,商賈們關心政策,百姓們關心有沒有新樂子。

要同時讓他們滿意是很難的,這一期《新報》卻還是不負眾望地滿足了各方需求。

這主要得益於《新報》背靠著的龐大的國家機器。

民間辦報紙要愁人手問題以及如何搭建信息網,背靠朝廷可沒有這些煩惱,文哥兒只需要每天抽空把控好選稿的大方向就行了。

而他恰好又很擅長把握每一類人的需求。

兩期《新報》大獲成功,戶部的撥款也終於不甘不願地批了下來,《新報》編輯部正式成立。詹事府是內衙,須得出入宮門,所以編輯部放到了翰林院。

這對文哥兒來說沒有區別,翰林院也是文哥兒的重要根據地,他可是在這兒長大的!而且庶吉士們正好平時在翰林院上課,課程一點都不緊張,正好拉到編輯部幹活。

京官可沒有地方官那麽多油水可撈,翰林官更是窮得叮當響還要孝敬前輩。

比如逢年過節喜事喪事都要請領導寫文章給“潤筆費”,這是少不得的傳統開銷。你寫詩文跟前輩唱和必須是免費的,你想要前輩為你動筆那你可得花錢!

所以今年新一批的庶吉士一選出來,文哥兒就跑去庶常館開啟春季招聘活動。

年輕人們,來幹活吧!

這可是戶部少有的割肉!

看看我們這活兒,專業又對口,工作又有意思,還能拿過了明路的雙倍薪資和額外獎金,可謂是不貪不腐而家用足!

文哥兒這麽一宣傳,別說庶吉士們心動了,連許多沒什麽家底的低品翰林官都心動了。

他們就是在翰林院苦苦熬資歷的,俸祿低得要命,正經差使也沒有,每天無所事事聚在一起修書聊天。像李東陽他們這樣熬出頭的又有幾個?感覺一輩子都無聲無息地蹉跎在翰林院裏了。

文哥兒這人的煽動力太強,以至於這次編輯部招聘一天不到就滿員了。

張靈他們的編制也被文哥兒從鴻臚寺那邊要了過來,只不過他們是從九品的鴻臚寺序班變成從九品的翰林院待詔,根本無人在意,兩個衙署之間對接一下就完事。

反正都是平時沒什麽事、只需要待在官署裏等皇帝宣見的閑職。

對於他們來說,常年不開工才是常態。要是皇帝天天宣見他們問題可就大了,禦史們肯定會捋起袖子開噴。

那不是美術老師居然妄想從語數英老師手裏搶課嗎?

反了天了你們!

接下來有專業人士負責選稿和編校,文哥兒頓時就更輕松了,再也不用琢磨從哪兒薅壯丁。

《新報》走上正軌!

既然《新報》的事可以試著撒撒手,文哥兒便開始謀劃著怎麽用皇莊展示西北種子的好處。

西北開發計劃的前期宣傳已經鋪展下去了。

現在集章活動雖然沒過年時那麽熱鬧,卻還是每天都會有外地來的人慕名去玩。商家也時不時請人去表演過年時那些節目,甚至還為了吸引客人自己研究創新。

接下來就得拿出點實質性的東西來吸引朝廷和商賈往西北投錢投人了。

優質種子想不想要?想要的去西北!

優質土豆想不想要?想要的去西北!

優質辣椒想不想要?想要的去西北!

搞集章活動時說的皇莊包接送一日遊,為的就是展示這些東西。

等今年種上一批西北弄回來的種子,就可以陸續安排上了。

至於玉米,文哥兒還沒琢磨好怎麽安排,準備今年先試種一批看看能不能種出來。

沒專業人士把關,他怕自己把為數不多的種子浪費了。

那樣的話可就得去南邊逮幾個西班牙人或葡萄牙人問問他們有沒有去過美洲!

文哥兒正愁著,就聽金生來報說元思永回來了,他這次負責押送開春要用的種子回京,順便關愛一下自己家中的老父親元守直。

文哥兒聞言大喜,起身出去迎接許久不見的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