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第2/3頁)

別看西北貧瘠,地裏還是不能離開人的,你動不動就把人安排去幹別的活,就別怪人家地裏種不出糧食!

有時候邊防工程修好了,土地卻丟荒了。

這些地方無論商屯軍屯都擠不出糧來,可不就越來越荒涼了嗎?

還有那邊的教育問題也亟需解決。

文哥兒也沒說什麽“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這種空話,而是表示這些地方臨近邊境,軍中又都是保家衛國的好男兒,他們拖家帶口鎮守邊關,理應得到朝廷的優待。

現在的軍戶優惠政策就不太合理,想想看吧,只要三個兒子之中出一個兒子去補軍戶的缺,剩下的人就能享受諸多優免待遇。

換成你是去補缺的人,你心裏能好受嗎?你能發自內心地為大明守衛邊關嗎?

只是這等國策也不好胡改,所以應該酌情給這些軍屯上的軍戶家屬提升待遇,至少教育方面應該跟上。

一來,這點事花不了朝廷多少錢;二來,也叫那些外族知曉咱大明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打心裏羨慕大明百姓幸福安寧的生活。

不僅陜西行都司應該這樣做,另外幾個行都司也應該比照著這個來辦,可不能把臉丟到外邦和土人面前!你想改土歸流,總要叫人看到改土歸流後的好處吧?

如果跟著你以後日子過得更糟糕了,咱為什麽還要跟著你混?

這是個很實際的問題。

聽文哥兒毫不客氣地細數了陜西行都司諸多地理上或者管理上的問題,最後表示應該把這幾個行都司打造成面向北方遊牧民族或者南方土人的示範區!

李東陽這個當老師的都聽得一愣一愣的。

這個想法很好,可惜做起來著實不容易。

與其費盡心思發展良田都沒幾塊的西北地區,倒不如把這份精力花到別處去,這些地方從指縫裏漏點好處出來都能把西北那點人喂飽吧?

馬文升也忍不住提出這樣的質疑。

他是去過遼東、寧夏諸地管過軍務的,最清楚這些地方有多貧瘠落後,朝廷如果有心大力發展某個地方,那也不該選陜西行都司那種地方。

文哥兒聽後眨巴一下眼,認真回道:“您說得也有道理,遠沒有把門戶修得格外氣派,內裏卻一塌糊塗的道理,理當讓所有地方的百姓都過上安定幸福的好日子才是!可若是自家門戶都破得漏風了,總得修修吧?叫別人看見了多寒磣!”

馬文升噎住。

難怪這小子能把太子教得那般能言善辯,他自己果然是最能說的!

說實話,大部分文臣連武官都看不起,更別提是軍戶了。

軍戶對他們來說意味著大筆大筆的軍費,每次到了該撥錢的時候都得來回扯皮。

至於軍戶的管理問題,那都是武官考慮的事,與他們沒啥關系。只要不發生士兵嘩變,朝廷花錢養著就是了,還要他們怎麽辦?

李東陽祖上倒是軍戶,只不過他祖上是靖難功臣,早早跟著朱棣落戶京師的,算不得最底層的那批軍戶。

他含笑聽完文哥兒所有話,才說道:“既是你提的想法,那便由你落實下去好了。等你自己切身體會到事情真正辦起來有多艱難,應當就明白馬尚書所言不虛了。”

文哥兒沒想到李東陽還能給自己摟活幹,不過他自己也樂於接手此事。要不然換個不用心的,他前期做的安排不都白費了?

他當即向朱祐樘請纓:“若是陛下願意把事情交給臣,臣必然竭盡所能為陛下分憂!”

朱祐樘沉吟片刻,說道:“愛卿還是以詹事府的差使為主。此事愛卿量力而為便好,西北這等苦寒之地許多難處非人力所能及,若是沒有成效也非愛卿之過。”

馬文升等人聽得一陣無言。

事情都沒辦,你就提前給小神童找好退路了,有你這麽當皇帝的嗎?!

這次君臣小會的結果是文哥兒接下來負責對接陜西行都司的各項事宜,先以陜西行都司作為試點地區打造示範性的新型軍屯。

只要提出的要求不太過分,朝廷都可以酌情予以支持。

散會以後已是下衙的點,文哥兒揮別朱厚照這只小豬崽子,與謝遷他們一同歸家去。

等跟李東陽他們分開走以後,謝遷才領著文哥兒回自家書房,提點文哥兒這事兒該怎麽辦:“既然你自己都給太子講‘治大國若烹小鮮’,應當也知曉‘烹魚煩則碎,治民煩則散’的道理,能不動的你便別輕易去動。”

文哥兒點頭:“我曉得的,有時候即使當真是有好處的事,那些好處也未必能落到真正需要的人頭上,凡事須得深思熟慮、徐徐圖之。”

謝遷聽他這麽說才稍稍放心,就怕這小子初生牛犢不怕虎,什麽都敢想什麽都敢幹。哪怕朱祐樘這個當皇帝的讓文哥兒盡力就好,真出了什麽岔子禦史的嘴可不會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