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第3/3頁)

接著就是睡個不到日上三竿絕不睜眼的大覺。

文哥兒睡飽吃飽,想到與洪澄有約,便與金生一同去了錢塘洪家。

八月可是錢塘觀潮的好時節,正好又碰上鄉試結束之日,不少考生都相約到錢塘一帶遊玩。

文哥兒知曉中秋前後正好是觀賞“天下第一潮”的絕佳日子,登時決定接下來幾日就在這邊住下了。

這不就是“來得好不如來得巧”嗎?

說明他與這錢塘江大潮有極大的緣分!

洪澄得知文哥兒的打算,熱情相邀道:“既然都來我們家了,就不必另尋住處了,直接住我們家就好。”

文哥兒略一思索,欣然接受洪澄的好意,與洪澄一同進了洪家門。

洪澄兒子名叫洪楩,與文哥兒差不多大,識的字不算少,已經能跟著他爹讀閑書了。聽說文哥兒是來借書看的,立刻積極地給文哥兒分享自己看過的精彩話本!

文哥兒好不容易考完三場大考,也想放松放松,便高興地跟著洪家父子一起翺翔書海,欣賞一下市面上挺難尋到的宋元小說。

與此同時,鄉試閱卷工作正緊鑼密鼓地進行著。

除了第一場的《五經》義要讓專業對口的閱卷官來品題(比如治《春秋》的考官品評《春秋》卷)以外,每個考生每場考試的答卷會隨機分發到各房考官手上評等次。

要是三場俱優,自然是直接入選。

要是有優有劣,也可以酌情收錄。

至於那些三場之中有空卷的,那就全部黜落。

所以甭管會不會答,三場最好都給答滿了,不然連候選資格都沒有!

每個考生的三場答卷加起來林林總總幾大千字,浙江考生又有一千四百多人,閱卷工作分攤下去其實並不輕松,整個閱卷過程還是很考驗耐心的。

楊碧川這位主考官坐鎮內簾,一般只有底下的同考官把上等卷呈上來才需要看看卷子,所以兩天的忙碌下來也不算太累。

比起一些文教水平極其落後的地區,浙江考生的優點是個個都文理通順。

當然,缺點也是個個都文理通順。

畢竟很多時候考生之間拉不開太大的差距,考官們評等次時需要反復斟酌。

閱卷不容易啊!

作者有話說:

楊·主考官·閱卷官·碧川:犯愁……

文哥兒:交朋友!看小說!觀大潮!

考官們:?

*

更新!

今天也是粗粗長長的更新!

*

注:

①字數規定和納卷規定:參考《大明會典》

【一三年大比。八月初九日第一場、試四書義三道、每道二百字以上。經義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

【試之日、黎明、舉人入場。每軍一人看守。禁講問代冒。黃昏納卷。未畢者、給燭三枝。燭盡文不成者、扶出】

【(成化十年)至黃昏、全場謄正未畢者給燭。稿不完者扶出】

-

這說明這時期每場從黎明考到黃昏,頂多多給一根蠟燭,蠟燭燒完,寫沒寫完都攆走!

各個時期的規定不太一樣

-

②同是被逼迫:改自《孔雀東南飛》的“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

-

③洪鐘的事跡:參考《明史》,命很長,活到八十好幾,後期專門鎮壓農民起義,並且喜提童謠“賊如梳,軍如篦,土兵如剃”(bushi)

洪楩,活躍於嘉靖時期的藏書家,家裏有錢,藏書無數,沉迷刻書,後來開設杭州有名的書坊清平山堂,是個有錢有閑有愛好的官三代(可惡

洪楩洪澄父子倆的年齡略有微調(原因可能是我數學不太好),人設性格純屬瞎掰!

說起來王華和王守仁跟洪鐘關系都很不錯,洪鐘的墓志銘還是王守仁給寫的,甚至還多寫了篇祭文沉痛表示自己吹得不夠好(“公子嘗以公之墓銘見屬,曾不能發揚盛美”)……

可見官場是個圈,繞來繞去都是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