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第3/3頁)

吳伯通已經五十多歲了,在浙江這種科舉大省巡考著實有些疲憊。

他坐在北邊的監考台上打量著場中的考生,目光不時落到了年紀最小的文哥兒身上。

在此之前,他也聽說了不少關於這位小神童的傳聞,只不過他這些年一直在家守制以及創辦書院,沒怎麽去過京城,自然沒見過這個頗有名氣的余姚小子。

余姚是治《禮》的科舉大縣,很多學生慕名而來拜師學《禮》,可他剛才翻看名冊,發現這位小神童居然選了最難且最少人選的《春秋》。

也不知是不是從小聲名遠揚,所以對自己極為自負。

吳伯通這些年教過的學生少說也有一兩千人,什麽樣的學生都見過。

他最喜歡的還是踏踏實實下功夫鉆研學問的小輩,對於這種狂妄自大的後生他是最看不慣的。

不過比起那些拿著一份薦書就直接參加回鄉科舉、連提學官這一關都懶得過的官宦子弟,這小神童倒是還肯老老實實地來考試。

也不知這小子到底有幾分真才實學……

吳伯通又多看了文哥兒一眼,端起旁邊的茶水慢悠悠地喝了一口。

要是這小子題答得不好,便是謝遷、李東陽兩個閣老的面子他也不會給!

作者有話說:

老丘:你拿老子不當閣老?!!

吳督學:官宦子弟明明直接考,他還來應歲試,說明應該還有救

文哥兒:什麽???我可以直接去考鄉試??!!!

*

更新!

很不錯,文崽成功踏入考場!

*

注:

①鄉試資格考試的模式以及困難:參考論文《明代科舉士子備考研究》和《明史》

-

根據專家學者們的研究,明朝各個時期的鄉試資格考試都不太一樣,一開始是想考就考的,過了很多年才設立提學官搞歲試,後來又明確科考、遺才考、考前大收等等名目,甚至還有哭著求著在考場外告考的……明朝兩百多年,制度細則變來變去,前後很多都不太一致。

像正德後期就開始規定官宦子弟不能回到老家就直接鄉試,同樣要參加提學官考核,說明在正德之前大家都是回到家就直接考,比如歷史上王守仁在科舉前基本都是受王華家教沒入官學

再結合文徵明、唐伯虎他們的考前經歷來看,普通考生這個時期應該是需要先由提學官評等次(歲考/歲試)才能獲取鄉試資格,哪怕等次不好,有官場前輩舉薦(像蘇州知府親自給唐伯虎求情)也可以下場考試。

至於後世常用的的“科考”和“六等黜陟法”,李東陽他們這個時期編寫的《大明會典》似乎是沒有提及的,關於在校生鄉試資格似乎只有這麽一段記載:【成化三年、令提學官躬歷各學、督率panpan教官化導諸生。仍置簿考驗。其德行優、文藝贍、治事長者、列上等簿。或有德行而劣於經義、或有經義而短於治事者、列二等簿。經義雖優、治事雖長、而德行或缺者、列三等簿。歲課月考、循序而上。非上等不許科貢。】

-

簡單來說就是:各個時期政策變來變去,作者也不曉得具體咋回事,文裏純屬糅合各種政策瞎幾把寫。單純覺得這麽寫有意思,不代表真實情況!有問題全怪大明政策,和作者無關!

如果要參加相關考試千萬不要照這個答,我瞎編的!(此處為免責聲明

-

②黿鼉蛟龍魚鱉生焉的趣事:明朝很多筆記文學都有記載,如《堯山堂外紀》

【吳伯通為浙省提學副使,士子專取功夫,時初學作文,多不根,為其罷出者眾。群往禦史台求試,禦史復發吳公,吳出題《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論》,題乃一滾出來,文難措辭,而論又涉於性理,取者無幾,甚為吳所辱。有嘲之者曰:“三年王制選英才,督學無名告柏台。誰知又落吳公網,魚鱉蛟龍滾出來。”聞者絕倒。】

-

算起來歷史上吳伯通是王守仁的鄉試座師,王守仁後來還狠狠吹過他的彩虹屁,說老吳這麽牛逼的人浙江為啥不給他立祀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