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第2/3頁)

他可是有過當考官的經驗的,可懂可懂了!

張皇後受到兒子的熱情邀請,自是沒有不答應的道理,點頭表示明天一定來看他當考官。

朱三歲找到了新事情做,立刻又精神抖擻起來,拉著他母後討論明天具體考點啥,還有明天的信裏要給他小先生寫點啥好。

傍晚朱祐樘得知朱厚照竟還想偷偷溜出宮去,一時也不知該不該誇自家皇兒腦筋靈活。

他不答應讓文哥兒進宮長住,他就包袱款款想跑宮外去!

還是文哥兒這小神童有辦法,三言兩語就把這小子給哄住了。

至於兩個小娃娃搗鼓什麽“宮門驛站”,朱祐樘想了想,也沒阻止,由著他們通信去。

另一邊,文哥兒出了宮,心情頓時快活起來。

真不錯!

寒假來了!

把工作(朱三歲)帶回家是不可能的,傻子才把工作帶回家!

雖說付出了一點小代價,不過比起長長的假期來,每天給朱三歲寫封信也算不得什麽大事。當先生的,每天給學生出幾道題那不是很正常的事嗎!

文哥兒讓金生幫忙找匠人做了個信箱,順便在外頭加了個鎖。

古人的鎖慣愛用金魚形狀,據說是因為魚兒睡覺時都睜著眼,可以勤勤懇懇地為人們看守財物。

他把鑰匙留下了,給朱厚照那邊備了一把,第二天連著郵箱按時送到宮門口。

來和他接頭的不是谷大用,不過也是朱厚照身邊的熟面孔。文哥兒笑著把鑰匙交給對方,又與守衛商量著去宮門找個位置方便的位置擺好。

這只是東宮要求臨時擺著玩兒的玩意,大家也沒太放在心上,都表示直接放下就行了。

順利做好迎接寒假的準備,文哥兒愉快地溜達回翰林院讀書去。

既然不必進宮去了,文哥兒便又重拾自己在翰林院的教學工作,每天一早在翰林院聚眾讀書,瞧著很有那麽一點誨人不倦的小先生模樣。

要不是這些天雨雪不斷,文哥兒都想重拾他的擺攤大業了。

轉眼來到十一月初,《河西走廊》正式上架銷售,大家對河西一帶的印象都是貧苦落後,很少人了解過關於河西的歷史,“河西走廊”這個說法更是讓人耳目一新,感覺遙遠荒涼的河西之地都有點兒親切了。

走廊嘛,這東西大家家裏都有!

不少人看到李東陽這位“西涯學士”傾情推薦,再加上作者是京師赫赫有名的小神童以及一幹庶吉士,二話不說又買了回去。

更讓人忍不住買回家的,還有同步推出的“絲綢之路”積木套裝以及對應的事件卡包!

尤其是這個卡包,不知多少人瘋狂開包,只求拆出金閃閃的限量版汗血寶馬。

買瘋了!

富家子弟直接一打一打地買卡包,窮人家的孩子則是掀起了換卡風潮,大家都有多余的卡,那就相互換換唄,換齊了大家都能擁有一套完整的卡牌!

買不起積木套裝的直接買紙質“絲綢之路”圖紙也可以玩得很盡興。

這個十一月裏頭,“河西走廊”儼然成了最熱門的話題。

書本身有沒有人看完不知道,反正大家都玩起了“絲綢之路”。

這筆“潤筆費”因為涉及到要和庶吉士分賬,王華沒有把它拿去充公,而是由著文哥兒自己安排。

庶吉士們今年是沒資格回家省親的,他們都是官場新丁,又還沒有實職在身,只能靠庶吉士補貼以及少得可憐的俸祿度日。

像毛澄他們這些家境還算可以的日子倒還過得去,換成家裏困頓的可就不一定能熬得住了。

翰林院清貴是清貴,就是沒什麽別的進項,沒點家底根本活不下去!

本來大家拿到《河西走廊》,只覺看著自己配的圖文刊印成書很有意思,都要了幾本留著過年送給親朋好友。

結果文哥兒拿著第一筆分潤回來跟他們分賬,直接把他們給震驚了:這是要給他們過個肥年啊!

以前過年都說是“過年關”,就是因為人情走動對於許多家庭來說是個巨大負擔。

對於初入仕途的新人來說也是如此,他們在此之前都是靠家裏供養的讀書人,家裏的人情往來鮮少要他們自己操心。

如今他們有了功名,成了當家人,才發現自己要花錢的地方實在不少!

——而這些花銷,他們往往不能再跟家裏討要了。

李夢陽他們這些庶吉士,目前就正處於這麽個階段。

現在文哥兒給他們分了這麽一大筆“潤筆費”,倒是叫他們可以安安心心過年、不必忐忑如何應付踏入仕途後的第一次官場大應酬了。

狀元毛澄說道:“這太多了,我們只是順手幫忙畫了幾筆或者幫忙找了幾個典故,哪能拿這麽多分潤?”

文哥兒道:“這是事先說好的,可不能事後來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