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第3/3頁)

他比尋常官員更懂醫。

看了文哥兒條理分明的警示文章還有後面的相關案例匯總分析,丘濬一下子明白這事兒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丘濬面色凝重地說道:“這不是小事。”

文哥兒見丘濬很重視,便把李東陽的話給丘濬說了。他不太懂朝堂上的事,講完後才問道:“您能向陛下請那個宣諭嗎?”

丘濬本沒想過走宣諭的路子,聽文哥兒這麽一說頓覺可行性頗高。

這事與天下百姓息息相關,既不會觸及誰的利益,又能體現聖上愛民如子,想來不會有人阻撓。

於朱祐樘而言不過是下發一道宣諭的事,卻有可能警醒許多對煤炭毒並不了解的百姓,有什麽理由不去辦?

要是有人不樂意,就把文哥兒和太醫院整理出來的醫案甩他們臉上,問問他們是不是罔顧百姓生死!

吵架這事兒丘濬最擅長了,一點都不虛!

丘濬點頭說道:“人命關天,我試試看。”

文哥兒聽丘濬答應了,頓時一蹦三尺高,開始學習劉文泰他們的吹捧手段狠狠地誇了丘濬一通。

那滿嘴互誇亂捧的話聽得丘濬額頭青筋一跳一跳的。

等聽到文哥兒嘴裏蹦出個熟悉的“功在千秋”後,丘濬一下子想起來了,這不就是上回太醫院劉院判跟他講過的話嗎?

這語氣,這態度,這用詞,簡直一模一樣!

這小子好的不學,壞的學得老快!

丘濬忍無可忍地怒罵道:“別學那劉文泰說話!”

文哥兒立刻噤聲,眼神兒裏頭滿是迷惑。

怎麽回事!

劉文泰說的時候,老丘不是很愛聽的嗎!

明明是一樣的話,怎地劉文泰說得,他說不得?

這老丘聽個誇怎麽還雙標呢!

難道是因為他這誇人大法沒學到家?

丘濬見文哥兒一臉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知曉他明顯啥都不懂純粹有樣學樣,只得打發他趕早回家去。

小孩子知道什麽,要怪就怪那劉文泰!

作者有話說:

文哥兒:都是一樣的誇誇大法,憑什麽他用得,我用不得!

劉文泰:聽我說謝謝你%#@%¥##

*

注:

①燒不盡的西山煤:出自清代趙翼的《檐曝雜記》

“即如柴薪一項,有西山產煤,足供炊爨。故老相傳“燒不盡的西山煤”,此尤天所以利物濟人之具也。”

②宣諭:參考《宛署雜記》

“祖制:朔旦,文書房請旨傳宣諭一道,順天府府尹率宛、大二縣知縣,自會極門領出,府首領一員捧之前,至承天門橋南,召兩縣耆老面諭之。月一行,著為令。語隨時易。惟正月、十二月,以農事未興,無之。其初,蓋重農意,欲其自畿內布之天下也。乃嘉、隆末,畿民困敝,不及時至,則雇市井無賴充之,名曰倒包。裏長閭閻,無復知德意者。而且以稱病,甚或有以代役持其短,而宣諭遂寖失其初矣。遐邇小民,其誰知之!”

-

書裏記錄了正德、嘉靖、萬歷年間的宣諭,確實很簡單易懂,但也確實很容易形式化……

舉兩年例子——

-

“正德十四年:二月,說與百姓每:各務農業,不要遊蕩賭博。三月,說與百姓每:趁時耕種,不要懶惰農業。四月,說與百姓每:都要種桑養蠶,不許閑了。五月,說與百姓每:謹守法度,不要教唆詞訟。六月,說與百姓每:盜賊生發,務要協力擒捕。七月,說與百姓每:互相覺察,不許窩藏賊盜。八月,說與百姓每:田禾成熟,都要及時收斂。九月,說與百姓每:收了田都要撙節積蓄。十月,說與百姓每:天氣向寒,都著上緊種麥。十一月,說與百姓每:遵守法度,不許為非。”

-

“嘉靖九年:二月,說與百姓每:都要種桑養蠶,不許閑了。三月,說與百姓每:孝親敬長,不許忤逆,犯了,不饒。四月,說與百姓每:耕牛出力最多,不許私自宰殺。五月,說與百姓每:田苗發生時節,著上緊耘鋤。六月,說與百姓每:男耕女織,務要各勤生業。七月,說與百姓每:田禾成熟,都要及時收斂。八月,說與百姓每:收獲了田禾,都要愛惜積藏,忽賤棄了。九月,說與百姓每:各務生業,不要遊手好閑。十月,說與百姓每:農工已畢,各務生理,不要遊手好閑。十一月,說與百姓每:如今正當閑暇,宜預修農器,以備來歲之用,勿得違誤。十二月,說與百姓每:罷工程已歇,節次說的言語,都要依著行,不許怠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