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第3/3頁)

若是這李夢陽考到了京師來了,他肯定也得親自見見,不然哪對得起楊一清這通誇贊?

李東陽把信收了起來,第二日便拿著去找文哥兒,與文哥兒說起楊一清遇上好幾個好苗子的事。

很不錯,馬上就要一對多了,你小子緊張不緊張!

文哥兒:?????

我什麽時候說要一對多了?!

李東陽把楊一清特別寄來的學生習作留給文哥兒好好揣摩,好叫他了解一下別人的學生都是什麽水平。

文哥兒坐下翻了翻那幾篇詩文,怎麽看怎麽覺得他老師這次輸定了。

不是我方太弱,實在是楊一清坐擁整個陜西的生源啊!

這怎麽比?

這還怎麽比?

你叫個只會算1+1=2的小學生去參加奧數比賽,那不是去送人頭嗎?!

這麽大的差距,哪裏是一天兩天能趕上的!

文哥兒悶悶不樂老半天,結果下衙後又聽謝豆興奮地跑過來說謝遷今年端午要帶他們去看龍舟的事。

他哪裏知道這事還是他爹和李東陽起的頭,送走謝豆後氣咻咻地跑去找他爹理論。

別人的爹要帶孩子出門看龍舟,有的爹卻壓根沒這麽想過!

氣人,太氣人了!

爹比爹,氣死崽!

王華:“…………”

要不,端午那天找機會把這小子扔了吧。

作者有話說:

王華:日常想扔掉這崽

*

更新!今天也勤快地保住了六千字嗚嗚

太不容易了!

*

注:

①李夢陽,陜西人,應該是鄉試前遇到了去陜西提學的楊一清。

楊一清很喜歡這個學生,在他中舉後寫詩跟李東陽猛吹一通(《讀李進士夢陽詩文喜而有作》),李東陽也欣然接納這個師侄,表示“一清的學生就是我的學生”【當然這只是故事的開始

杜甫狂熱愛好者,據說有人研究了他寫的兩千多首詩,其中化用杜甫的占四分之一。

後來他們一群人(前後七子)倡導了長達一百多年的文壇“復古”運動

但是因為很多人純屬模仿沒有創新,最終沒啥大效果

有人和楊慎聊詩文時評價他們倡導起來的新風潮:“近日作者,摹擬蹈襲,致有拆洗少陵,生吞子美之謔。”

hhhh

明朝人的詩我不太會欣賞(x)放首看得懂的給大家瞅瞅:

《船板床》

船板胡在茲,而我寢其上。

情知非江湖,夢寐亦風浪。

-

②弘治四年的天災人禍:參考《明孝宗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