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禦駕這樣倉促——甚至是倉惶的出現在東郡,稱得上是一樁震動天下的大事,但源頭並不是哪一個大人物有心為之,而是某個小村莊的老村長一個念頭。

那個老農住在上徐村,離曹操駐守的宛城約四十裏,離劉備大軍集結的古城約二十裏,算是中間的緩沖地帶,盡管這附近連年征戰,袁術、曹操、劉表、張繡你方唱罷我登場,現在又來了劉備,但這個人口蕭條的小村子還是努力活了下來。

老村長是個精明人,知道該怎麽糊弄這些將軍,也知道該怎麽盡量讓村子裏的人少死一點,他在林中的沼澤地裏蓋了房子,藏了糧食。見到匪寇來劫掠時,便指揮全村男女一起出來將賊人打跑;見到士兵前來時,也能用盡全身解數,將他們敷衍過去。

甚至於征糧的軍隊前來,他也總有辦法賄賂那些小吏,或者是用一只雞,或者是用一條狗,或者是用指出別的村子可能的藏糧地作為交換——留下最後一點糧食度命。

待得這幾仗打過去,換了劉備的軍隊過來剿匪後,日子就漸漸好過起來了。

——南陽郡原本水土豐茂,其實他們也不知道誰是明主,誰不是明主,就覺得只要不打仗,不將所有糧食都搶走,哪怕有些苛捐雜稅,總也能留一口氣在,繼續活下去。

尤其是去年,那真是前所未有的一個豐年,老人臉上有了肉,鰥夫可以從漸漸變少的流民隊伍裏挑一個強壯的女人當妻子,寡婦也可以選一個老實的漢子當上門女婿,於是雖未死得禁絕,卻也死了十之六七的村子很快又有了生機和活力,人煙也漸漸旺盛起來。

當春天來臨時,男人扛著鋤頭下田,女人一面縫補著即將出生的孩子的衣服,一面滿懷希望地期盼著下一個平安、順遂、豐收的年景。

然而也許老天覺得這些在亂世裏掙紮的農人活得還不夠慘,建安四年從春天開始,小雨稀稀落落地下過幾場,大雨一直也沒有下。

不管是曹劉那支軍隊,老村長都不曾全心全意地信任,更不曾真心實意地交付過什麽東西,但到了此時,他領著村民們進行了一場又一場的祭祀。

他們祭祀了雨師,祭祀了雷神,祭祀了一些頗為冷門的與雷電有關的神祇。

他們甚至將那個聽說會打雷的小陸將軍都捏了個泥人,正正經經地供了她一只豬頭,只為盼著當時正在東郡征戰的陸廉能給千裏之外的南陽郡上徐村打幾個雷,再下一場大雨。

但所有的神明都辜負了他們,那只豬頭直到撤下去,被大家燉了,一口一口,香甜地分著吃了,落進肚子裏,也不曾落下一個雨點。

於是老村長不得不考慮一些雖然不太道德,但更加有效的方式——他倒是沒有祭祀什麽童男童女——他決定加緊時間挖一條水渠,將村外的某條河流引到自己村子裏來,用興修水渠來解決田地幹旱的問題,比起祭祀,這其實是更加科學有效的解決方式。

問題在於那條河流路過上徐村後,還要流到下徐村去。

下徐村和上徐村的關系一直是有些冷淡的。

兩個村子關系冷淡的原因有很多,但前兩年上徐村的村長禍水東引,用些蠅頭小利賄賂軍隊裏的征糧官,讓他們將上徐村的戶數訂少些,將下徐村的戶數訂多些,這事是沒瞞住鄰居們的。

考慮到人數顯然是上徐村的多,和那些小吏亭長的關系也顯然是上徐村更勝一籌,下徐村一直忍氣吞聲,直到這一次。

他們也經歷了一個豐年,他們也吃飽了一次飯,他們也知道用粟米飯而不是什麽樹葉、樹皮、草根之類將肚皮填飽的感覺了。

這種感覺不僅僅是美妙,更給了他們的身體以奇異的力量,讓他們重新變成一個個強壯有力的人,於是就給了他們以信心和勇氣。

現在,不是那些強大的諸侯,不是代表諸侯的士兵與官吏,僅僅是上徐村的一個小地主,一個手腳粗糙,膚色黝黑的老農,就想要斷了他們的水源,旱死他們的田地?讓他們重新回到饑餓與黑暗裏去?!

不錯,上徐村只是引了水,不曾將整條河道都挖走,但即使如此,河到下徐村時所剩的那點水也不夠灌溉農田了!

在數年的戰亂間,下徐村死的人比他們的鄰居更多,但來這裏定居的流民也更多,這些人當中還有不少是董承攻伐兗州時潰散而來的西涼人,他們原本就比在袁術治下逆來順受的本地人更彪悍,更勇武。

於是兩個村子先是談判,想要用“說一說”的方式解決河水引流的問題,被上徐村拒絕了,而後就是威脅,爭吵,想要尋官吏來解決這個問題。

……但是官吏也不知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裏長、亭長沒能解決掉兩個村子的爭端,想要向上報時,又發現不知道該報給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