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事出突然

趙士程沒過多久, 便收到了遼東的回信,回信有五哥的,也有小侄兒的, 其中, 小侄兒義正詞嚴地表示, 如今宗室都在北方為質,都是一家人,要走一起走,要留一起留!只讓他和弟弟兩個人回來,是置他於不義, 所以,他決定在北方磨煉一下自己的能力,暫時不想回家, 請母親原諒。

五哥則在信裏嘆息說雖然想念兒子妻子,但侄兒說的也有道理, 他不能拋棄侄兒與弟弟們, 侄兒想多留幾個月,他需要照顧他們, 再者,他在遼東種了幾十畝地, 最近快要打谷子了, 再怎麽也要把谷子打了才能回來。

好吧。

趙士程對五哥的體貼十分感動,吩咐舟兒多多照顧他們, 過上幾月再送他們回來。

遼東的事情暫時放一邊。

時光緩緩流淌, 很快便至臘月, 新帝登基的第一年將要過去。

朝廷也開始整理案卷, 統計收入支出, 總結這一年的得失。

總的來說,這是讓天下都很安心的一年,沒有了花石綱,對蔡京童貫一黨的清算並沒有影響到朝廷的統治——因為候補的官員實在太多太多了,以前被貶斥的紛紛從嶺南、西北召回來,留下了一大片的空缺。

但這次,嶺南之地雖然依舊讓人畏懼,卻沒先前那麽困難到讓選人們寧願繼續等著也不願意去候補的程度了。

這一切,都是因為有了新藥,大宋新出產的幾種藥品大大降低了南方瘴氣的死亡率,而且甘蔗的種植提高了財稅,讓他們有了盼頭,自願便願意出去闖闖,嶺南也終於不再是罪官們的發配之地了。

這大大提高了西南的統治力度,畢竟,那些發配西南、沒有前途的官員,又有幾個,會珍惜治下呢?

如宗澤蘇軾這種無論去哪都能努力辦好本職的官員,實在太少太少了。

他們南下之時,大多還帶著書,不過如今,他們帶的書,不再是儒家經典,許多人都會帶上一本王洋著的《師說》。

趙士程還是小看做為太子喜好的影響力。

大宋百年來,文化興盛,新的學說層出不窮,有張載、有二程、有王學、有蘇學,如今再加一個學說,在大宋文壇裏根本連水花都濺不起來。

而對士子官吏們來說,太子是位十分務實的人物,不喜歡經史子集很正常——畢竟以前宗室對這些都沒有要求,與其讓努力改變太子讓他去鉆研儒家經典,不如他們主動一點,去研究太子喜歡的東西。

這對大部分官員士子來說都不是什麽難事,在科舉中殺出血路的他們不缺才智,缺的是一展所學的機會。

至於這所學是不是以前學的……哎,學無止境,現學現賣有什麽不可以呢?

於是,在眾多士子的捧場下,不少人開始討論起這新學中的特點,有的人覺得書中都是圍繞一個“利”字而成,讀多了會蒙蔽道德,有的人則覺得這書中觀點驚世駭俗,分明是帝王之術。

還有人覺得其中的話太過簡單易懂,沒有文采,不堪一讀。

有人則覺得這書中的話直指大道,明心見性,比那些知乎者也讀起來順暢多了。

還有人覺得書中的實踐觀點與唯物之說太過俗氣……

無論如何,王洋所著的書是真的火了,哪怕是鄉間的夫子,也會想辦法買一本劣質的油印書,看看其中觀點,還有些學者編修們,幹脆印了一本新書,把《師說》裏的觀點用自己的理解闡釋了一遍,對其中一部分肯定,一部分反對。

但沒想到,這引起了巨大波瀾,很快又有人著書反對他的觀點,這火從書本圈到最後一直燒到了各大報紙上,惹出一番大戰。

自王安石變法,新舊黨爭之後,大宋的文壇一直被王安石的王學統治,已經很久沒有這麽熱鬧過了。

趙士程知曉這事後,覺得有趣,幹脆把一處還沒找到買家的宮苑宜春宛略做修改,做了一個公共圖書館,因為位置靠近東水門,直接起名為東水學宮。

這處學宮每月要交一百文的入園費,提供閱讀、抄書的場地,而其中的一處宮殿,直接被改成了辯論之所,只要一百文,就可以使用一個時辰,上去講學、辯經。

一時間,許多官員稱此為德政,不少士子大族將自家的絕版藏書獻上,至於那處辯經殿,自然也熱鬧起來,申請的人成群成隊。

上有所好,下必附焉,因為太子辦了這麽一個書院,幾個大的州治,便蠢蠢欲動起來,太原府、應天府、杭州府、成都府等紛紛上書,表示自己也想辦法這麽一個書院,來為朝廷添加教化,希望太子應允。

趙士程知道他們只是想要政績,但這不是壞事,不但同意了,還下了詔書,廢除當年蔡京辦的三舍法,不再讓學校用德行來推舉學生,而是讓各路在於明年繼續開考科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