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釣魚(第3/6頁)

這只半大的小雞被做成了小雞燉蘑菇,三個人一頓就吃光了。

————

院子裏堆滿了雪,現在是最讓梁銜月頭疼的問題。

有了這些雪,讓他們家高高的圍墻形同虛設,無論是誰過來,連腳都不用踮,只要探頭就能越過圍墻看見他們在家裏的一舉一動,更別說是想翻過來了。

可是這麽多的雪,能把它挪到哪裏呢?

送到墻外去?那不就把墻外的雪變得更高了,有人想從圍墻外翻過來就變得更容易了。

要是運到更遠的地方又太費力氣。他家的大院子有一百多平方米,平時住著敞亮又舒心,除雪的時候才發現這是個大工程。

最後梁銜月還是決定把雪挪到海島裏去。

之前她就試驗過,雪是可以收到空間裏的。和水、泥土這些物質一樣,雪堆沒有邊界,不像一個有棱有角的箱子,可以隨心意收放自如。

梁銜月需要集中精力去構想,才能把足夠多的雪收進空間,這種方法十分費神。讓梁銜月寧願真正通過體力勞動的方式除雪也不願意用這種方法。

最後她想了一個折中的主意。

她把家裏倉房的大筐都找出來了,他們家的筐是用杞柳編的。這是一種生長在河邊和濕草地附近的灌木,杞柳生得細細長長,沒有枝杈,只有一些葉子,把這些葉子撇掉以後,就得到了一根手指粗細、兩三米長的柔韌藤條。趁著剛割下來的時候藤條還柔軟,把它編成各種大小的筐子,等到曬幹了以後,藤條的顏色從綠變黃,質地也堅硬不少。

從前每家都有人會用杞柳編筐子,現在編的人就少了。年輕人不會去學,老人上了年紀以後力氣不夠大,筐子就編得不夠密,容易散開。不過這種筐子很結實,用上七八年都不會壞。

集市上偶爾有人兜售筐子,根據大小不同賣五塊錢或者十塊錢一個。這門生意不怎麽賺錢,編起來費力氣又傷手,一天下來也編不成幾個筐子。只不過是因為原材料不要錢,可以隨便去河邊割,才有人賺這一點辛苦錢。

梁銜月拿出來的這個大筐是家裏最大的筐子,大到十幾歲的時候她還可以完全蹲在裏面。現在估計也可以,但她不會做這麽傻的事了。

梁銜月拿著鐵鍬把雪裝進筐子裏,等筐裏裝滿了雪,就把筐子放到空間的草原上,雪化成水就順著縫隙流出來,根本不用進進出出把筐裏的雪倒出來,梁銜月就可以直接把空的筐子再拿出來裝雪了。

想要實現這種全自動融雪,一個筐子可不夠用。裝滿雪的筐放在草原上融化時,梁銜月可以給下一個筐子裝雪,所有的筐子都裝滿了,第一個放進去的筐子裏的雪正好融化幹凈,這才是一個高效率的循環。

梁康時看見梁銜月在門口轉悠來轉悠去,一會拿出個大筐,一會揮兩下鐵鍬,有時一臉愁容,現在又喜笑顏開。

“月月,你在門口幹什麽?”院子裏現在沒有雪的地方就只有家門口的一小塊地方,只能讓門順利打開而已,旁邊挖了個斜坡出來,順著斜坡走到雪面上才能見到天日,感覺人就像就生活在地洞裏一樣。

“爸,家裏這種大筐只有一個嗎?”

梁銜月指了指淺淺裝了幾鍬雪的大筐。

梁康時點了點頭:“這大筐用的少,家裏放一個就足夠了。”

梁康時不知道女兒要用大筐做什麽,但既然她想要,就一定是有用處的。看到梁銜月失望的表情,梁康時追問:“你想要大筐,要幾個?我去別人家給你借兩個來。”

梁銜月把自己的計劃講給他聽。梁康時覺得這方法不錯,省力氣。要知道他光是把門前的這一小塊雪除去就花了小半個上午。先把雪裝進籃子裏,提著籃子走到院外,不敢把雪順著院墻邊倒掉,還要走的更遠一點。

一籃子根本裝不了多少雪,鐵鍬才動兩下,人就要來回走好遠。

“我現在就去借。”梁康時轉身去穿羽絨服。

梁康時跑了好幾家才湊齊了六個大筐,許多人家裏和他們家一樣,只留著一個這麽大型號的筐子備用。不過梁康時多跑幾家,也順路告訴前後左右的鄰居他們搬過來住了。

到時候村裏有什麽消息,知道的鄰居也會幫忙傳個話。從搬回梁家村以後,他們一家幾乎和外界斷絕了聯系,不像在市裏的時候還能看到貼出來的告示。

住在這邊甚至連電話都打不通了,甄敏給大姐甄麗打過好幾次電話,對面都是關機,興許是手機沒電了。可是梁康時給黃一峰打個電話報平安也是無法接通,黃一峰家裏可是有發電機的,這可就不是手機沒電能解釋得了的。唯一的可能就是信號出了問題。

大筐到手了,梁康時想和梁銜月一起除雪,被她攆走了。門口這塊地方太小,兩個人總撞在一起,不如一個累了以後另一個人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