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第2/5頁)

調兵鎮壓、學宮生亂,瑞初攜康熙禦賜玉佩敲開官衙大門,要求噶禮退兵,噶禮拒不配合,然後才有了瑞初持劍逼噶禮退兵的一幕。

擺在康熙和朝堂之前的來龍去脈清晰至此,瑞初自然清白無辜——至於這一切事件是否真的巧合如斯,誰知道呢?

至少不知不覺間便入了局的張伯行是不知道的。

他是懷著對噶禮的憤怒稟明此事,而瑞初的陳情折則是憤怒而委屈,將事情的來龍去脈娓娓道來後,又帶著女兒對父親的抱怨,憤怒又委屈地指出噶禮行事不端不敬。

康熙看過大怒,直罵噶禮道:“豎子豈敢,他怎敢如此!”

列在朝臣之前的太子恭敬平和地垂著頭,聞他如此憤罵聲,輕輕地揚了一下唇。

江南科場出此大案,康熙自然不可能置之不理。

若瑞初沒有摻和進這次的事件中,在事件發酵之後,噶禮與張伯行互參攻訐,被康熙派去查案的張鵬翮與噶禮有親,雖然有種種跡象表明噶禮參與到舞弊案中,此案卻還是沒有查到噶禮身上。

噶禮被革職是因他與張伯行同為地方長官,相互攻訐有失體統,康熙保張伯行留任,而噶禮則依九卿議出的結果被免職。

相互攻訐的地方長官,噶禮還抓著張伯行打擊《南山集》不利的罪行,最終康熙卻做出如此處理,可見歷史上的康熙也未必不知道江南科場舞弊案中的貓膩。

但地方最高長官、兩江總督收受賄賂參與舞弊,傳出去便是天大的醜聞,康熙怎會容忍如此影響朝廷形象的事落實並傳出去?

所以歷史上的張鵬翮袒護噶禮,固然二人為姻親,但就沒有揣摩聖意的因素在其中嗎?

如今多了一個瑞初出來攪局,看似局面更亂了,但最終多半還是這個結果。只是此刻康熙對噶禮的不滿更重,又牽扯到了京中的皇子,多少影響了京中局勢。

而對瑞初而言,此次她獲益之處更多在人心。

經此一事,打開江南官場的敲門磚,已經被瑞初握在手中了。

敏若本人對清史了解不深,因而對歷史上後續事件走向稱不上十分了解,是因為噶禮和人聯手害親娘,敏若才稍微了解了一下他。

對舞弊案,敏若也沒能多了解,只是想起噶禮與張鵬翮兩家似乎有親,因她素日對這些事並不關心,因而還問了一嘴,確定二人是真的有姻親,才算到康熙對心思。

康熙怎麽可能不知道噶禮與張鵬翮兩家有親?雖然張鵬翮素有清名,但他在這種情況下還派張鵬翮去調查此案,其實已經隱隱說明了他的態度了。

大清不能有一位主持舞弊的兩江總督,這個兩江總督更不能是滿人出身,加深漢人文人對滿人的抵觸。

不過張鵬翮的同時,康熙還點了時在吏部任職的阿靈阿,讓他與張鵬翮同下江南調查此事。

滿朝文武,誰不知道阿靈阿姓鈕祜祿,是果毅公府出身,先孝昭皇後與當今永壽宮貴妃幼弟,也正是七公主的親舅舅。

派阿靈阿過去,明顯是不讓七公主受委屈的意思。

康熙在永壽宮說起此事,道:“這次的事,瑞初做得很好,看似沖動,實則卻稱得上果斷悍勇。朕自然不能叫她受了委屈。噶禮……”

他意味不明地輕哼一聲,敏若垂眸提壺添茶——瑞初這一回行事,好在闖官衙、逼總督都是為了護文人百姓,天家公主如此行事,一定程度上就是將噶禮放在了皇家的對立面,也是將皇帝從民憤不滿中拉扯出來,文人的不滿徹底都對向噶禮等人,而非大清的統治。

對康熙而言,這實在是一樁幸事,因而瑞初也算得上是立了大功一件啦。

不過闖官衙、逼命官畢竟都不是什麽好事,雖然瑞初師出有名,自省的流程還是要走一下的,因而陳情折後沒兩日,瑞初的請罪折也到了。

這封折子和京中的風向徹底堵住了滿朝文武的嘴,八阿哥本來還有後手準備,卻忽然被康熙掐住命脈,幾位依附於他的大臣都忽然受到打擊,他分身乏術,只能先穩定人心,咬牙放棄這一次打擊瑞初復仇的機會。

——其實機會也不剩什麽了,他先局不利,雖然很快將針對瑞初的留言散播出去,架不住沒兩日八貝勒府派人截換折子的消息就在京中滿天飛了,再經過一番添油加醋,街頭巷尾很快出現了一群“明白人”。

他自己一身汙水洗不清了,瑞初反而成了潔白無瑕小蓮花。

好好的機會被遞到手上,敏若怎麽可能放過?

不好好送給八阿哥一份大禮,她豈不是對不住前段日子他在京中助推風言風語花出的成本?

她這個人,一向有仇報仇,有恩報恩,痛快得很。

京中塵囂日上,康熙看八阿哥也愈不順眼,太子在裏面的手腳太明顯、根本沒有遮掩的意思,自然也瞞不過康熙,康熙召見太子,父子二人最終不歡而散,但康熙到底沒有責怪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