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年後,瑞初一直忙於紡織廠事務,或許還有些別的事要忙,偶爾停下來,不是在看書便是在寫東西,也總不得閑。

她仍是在宮裏的時間多,偶爾也會留宿在公主府、或者安兒府上一日,康熙絮叨兩回,又不忍十分拘束她,見敏若都沒管,想著敏若應當心裏有數,便沒再念瑞初。

敏若:感謝信任,謝謝。

康熙對瑞初有一種遠超對常人的縱容偏愛,這是在瑞初出生便給他帶來好處所獲得的低底線基礎上多年經營出來的,在有關注偏愛的前提下,懂事早慧的孩子總是更容易讓人不自覺地放寬底線。

尤其在近幾年,他對太子一脈愈發不滿的基礎上。

瑞初曾試圖調和康熙與太子之間的關系,又在留心觀察了一段時間之後選擇沉默。

生在皇家,想做的事情太多,能做的事情太少。

她與她的父兄們,道不同。倘若真有一日明晃晃地站在了對立面上,她將是愛新覺羅家的永世仇人,無論彼時坐在皇位上的人是誰,都會恨她入骨、恨不得飲血啖肉。那如今朝中這一局,最終是誰贏了,對她來說,難道有什麽區別嗎?

無非是輸在她手上,還是輸在皇父與兄弟們手上的區別。

她從未做過自己會輸的打算。哪怕她此生心願未成,至少世間行走幾十年,總是來過一場。在她身後,還會有千千萬萬人,為自己、為天下百姓謀一個自由平等之江山。

她的事情,敏若不多過問,只是問了一嘴與虞雲的事她有什麽打算。瑞初淡定道:“徐徐圖之,再等等。”

康熙當然不可能一下就同意瑞初與虞雲之事——除非他腦子抽了。在他的預想當中,瑞初成婚的理想人選應該是舊貴高門出身,自己有本事、知上進,家中人口簡單、阿瑪額娘知情識趣懂得對公主恭恭敬敬,未來額駙自己最好也聰明些,知道公主高興,他的日子才能好過。

這樣一劃拉下來,其實滿京師也沒幾個合適的人選。

瑞初如今的“徐徐圖之”,就是連續不間斷地給康熙灌迷魂湯,在康熙沒反應過來的情況下狀似巧合地上預防針——敏若總結出來的。

總的來說就是先套路著。

虞雲的身份其實說合適也合適,說不合適也不合適,要怎麽用,主要看瑞初能不能踩中會打動康熙的那個點。

虞雲的身份確實低,但在瑞初不嫁蒙古的基礎上,大清也並不需要出身多高的公主額駙——嫁來嫁去都是朝內,對大清並無實際利益,只是為公主本人增添榮光而已。而在這種前提下,虞雲的出身反而成了他的優點。

家世不顯又如何?拽來還能宣揚宣揚滿漢一家啊。

如果從這裏入手,那瑞初的婚事和安兒的婚事就並沒有什麽太大的區別,甚至瑞初與虞雲成婚,對康熙的益處可能還會更大一些。因為歸根結底,潔芳出身江南書香之家,雖稱不上是士族,可能養出幾代文人,顯然也不是尋常人家。

這一樁婚事,更多是面向天下讀書人,或者江南士族更多。虞雲則不同。他的出身注定了婚事一經宣揚出去,會有更多百姓關注。

因為老百姓總是對“灰王子”的故事喜聞樂見。

在此同時,再將虞雲幼年之事加以宣揚,愛民如子的美稱便穩穩當當地扣在了康熙頭上,尤其作為一個滿人皇帝,愛惜漢民與滿無二,才更有重量,也更有宣揚的價值。

但在瑞初的婚事上,想要說服康熙,僅從利益出發是不夠的。

因為康熙既已有許配宗女與虞雲之心,便是早有了這番打算,他應當知道下嫁與虞雲有少時淵源的瑞初才是最好的選擇,宣揚出去更是一番佳偶天成的美事。

瑞初本身福瑞公主的名聲,會讓將自己與虞雲視為共同體的百姓們更加倍感榮幸、更加明白如今的大清皇帝並無滿漢之見,他願意將自己最疼惜、身份最高貴的公主嫁與漢人,難道還不能體現大清皇帝對滿漢人的一視同仁嗎?

……雖然敏若和瑞初都清楚,這個想法本來就是個笑話。但康熙這些年對外形象經營得一直不錯,百姓們奔著過好日子的心往前看,就會樂意這樣想的。

建立在百姓將這門婚事視為皇帝對漢人的看重的基礎上,康熙賜虞雲入漢軍旗,自然也會加重普通百姓心中入旗籍便是榮光的印象,這又何嘗不是在加深天下百姓對大清的歸屬感、對大清統治的認同呢?

同時,經過去歲之事,康熙有心讓瑞初以大清公主的身份成為皇室對外、主要是對民間的吉祥物,畢竟是中原天下,建立在超脫性別的民族認知上,公主嫁給漢人後,百姓心中自然更多一種歸屬親近之感。

這其中的好處,康熙不會看不出來。

嫁宗女當然也能達成目的、得到收獲,但成功的結果也有高下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