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隨著最新一期公開邸報在各地百姓之間傳開, 再次在百姓之中引起軒然大波。

上一期中的內容,還只是展現出皇上的一個態度,這一期卻是直接成了實際行動,為老百姓帶去巨大震撼。

當然, 剛聽說皇上計劃撥款一萬兩銀子修那麽幾十座墓, 算下來每座墓的預算都有數百上千兩時, 老百姓並沒有多大感觸。

畢竟對普通的窮苦老百姓而言,幾百上千兩的銀子,已經是一筆天文數字, 為給家中長輩修個幾兩銀子的墓,就已讓他們深感吃不消。

官府的人給百姓們解釋這一萬兩, 與之前的歷代帝王修墓, 動輒需要耗資數百上千萬兩巨資之間的差距。

這一萬兩銀子所能修出的墓,即便只使用最普通的磚石,也無法修建出按制該有的墓道與墓室的花費,何況還要修那麽多座。

屆時修出的墓, 將會寒酸得遠不如那些王公大臣, 或是富商之家修的墓,老百姓們才對此有了概念。

比起上次就是否要厚葬與‘死不起’, 所引發的熱議,這次的百姓議論更多的是朝廷對農業種植的重視,以及皇上與太子對那些農務司官員誇贊與認可。

這些都使得百姓心中也下意識對那些司農官員生出敬重,對他們所倡導的那些種植方式, 以及推薦的農作物種子,都變得格外重視起來。

某些自認符合邸報中所提到的能工巧匠要求的人, 也隨之心思浮動, 很想上京謀個前程, 一展拳腳。

不過不再熱議是一方面,實際上有許多百姓都已暗自下定決心,不打算再跟別人比著要厚葬。

聽皇上的,學皇上的做法,肯定沒錯,皇上說的話,做的事,肯定都是為了百姓好。

其他人也沒理由再對別家如何辦喪事與葬禮的事說三道四,畢竟這是由皇上親自帶的頭。

作為地方官員,沈卓等人都能在第一時間感受到這種風向的明顯改變,紛紛在奏報中提及這些現象。

看到公開邸報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往她所期待的方向發展,讓何殊感到十分欣慰。

事實再次證明,只要方法用得對,就算是那些看起來已經根深蒂固的陳規陋俗,也能被撬動。

正寧帝看到那些內容,心中再次充滿成就感。

“朕發現,朕的這個‘皇帝’名頭,是真好用啊!”

難怪太子總是事事都打著他的名頭,這影響力的確是非同一般的大。

在何殊看來,這就相當於她前世最熟悉的名人效應,正寧帝身為當今皇上,絕對是大安的最頂流,風頭無二的那種。

當然,為了避免對方會飄,跟正寧帝本人肯定不能這麽說。

“這是因為父皇登基為帝後,所施的一項項惠民政策,已成功讓老百姓們都記住了您愛民如子,仁澤天下的英明形象,這份信任的最直接表現,就是您所說、所做的一切,都能給他們帶去巨大影響力,引起他們的爭相向往。”

正寧帝老懷安慰的點頭道,“嗯,確實是皇兒所說的這個道理,不過朕以後還要更加努力才行,可不能讓這些信任朕的百姓失望。”

在沒有什麽負擔與壓力,也沒有什麽特殊愛好的情況下,正寧帝實在很享受這種被老百姓們信任與追捧的成就感與充實感。

可以說,這些也是他當皇帝後,所能感受到的最大樂趣。

雖說他不僅為此付出大量可以享樂的時間,還付出了大量的銀錢,可是現在看來,他所付出的那一切都很值得。

河原去年所遭遇的懸河崩堤危機,給何殊留下的印象實在很深刻,從中得到的經驗教訓也非常多。

所以何殊已經派出明暗兩隊人手,負責巡視與暗訪大安境內的各處大堤,以及那些泄洪溝渠的情況。

目標是要做到可以盡量排除一切人為隱患,為接下來可能會出來的夏汛做好準備工作。

除此之外,繼東合府之後,何殊又參考大量水利司官員經過反復模擬推算,最後得出的建議,在連懸河在內的幾條大河流域範圍內,又選出多個區域作為備用的泄洪區域,在附近修上泄洪水閘。

所有生活在那些區域中的百姓,都將會在朝廷的組織下,陸續搬遷到朝廷在地勢較高的區域,為他們修建的房子中。

靠近那些河道的沿岸兩側,則將根據地勢環境條件,只種不怕淹的水稻、茭白之類的農作物,低窪區域都給改造為池塘與湖泊,淺水區種植蓮藕,深水區可用來發展漁業養殖。

有了多處泄洪區域,一旦再面臨懸河大堤在去年所遭遇的危機,可以共同分擔泄洪壓力,不至於再出現像去年那般,由東合府一域承擔全部損失,被淹大半,農作物徹底絕收的情況。

這項泄洪安置計劃的投入雖然龐大,涉及到的百姓也不少,操作起來十分不易,在此過程中,還需要面對各種問題,但是都在朝廷的承受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