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第2/4頁)

當然,何殊也沒想過讓大安從此改變飲食結構,讓人放棄傳統的五谷雜糧,以這兩樣當主食。

所以她要考慮的是,如何引導百姓在不放棄那些傳統卻產量低的作物的同時,科學合理的利用現有的土地,種植這種高產作物,同時還要保證土地肥力不被透支。

何殊雖是通過經商改善朝廷嚴重缺錢的困境,但她從一開始,就表現出對農業生產的高度重視。

所以過去多年裏,她頒布各項鼓勵措施,讓人研究如何提高產量,改善現有的農具,提高生產效率的方式。

在農具,如犁耙、水車等方面,確實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在堆肥方面,還基本限於草木灰與人畜糞便。

想到從海外帶回的苜蓿草等優秀草種,已經培植到可以規模種植的地步。

何殊決定下一步開始挑幾個地理與氣候條件合適的區域進行試驗,鼓勵百姓種草發展養殖,養殖可以產生大量的糞便,可以用來肥地。

等到高產作物可以進行推廣種植後,土豆的藤與葉雖有毒,也可以在煮熟後用來喂豬,還有玉米杆,也能用來喂養牛羊,屆時可以達到一個基本的良性循環。

不過這只是她能想到一些,接下要如何具體實施,還需要積思廣益,太子也是人,不可能做到事事親為,她想不到的那些,當然需要更多的其他人努力鉆研與完善。

這也是何殊求賢若渴,就差直接拿著大喇叭直接吆喝,朝廷要廣納天下英才的目的。

心中正在感慨朝廷缺人,最缺精於農工桑事,可以深入研究如何科學種植的讀書人時,何殊的手一頓,臉上的神情也變得格外凝重。

看完那份內容非常實在,沒有用任何華麗詞藻修飾,就是平日裏觀察農作物的種植與生長,隨手記錄下的手劄,何殊的心情十分好。

招來汪林,直接將那份手劄的作者信息交給對方。

“汪大伴,著人擬旨,封伍少江為太子舍人,暫定七品,賞安家銀,即日赴東宮就職。”

汪林恭敬的應下後,毫不耽誤的直接去中書省傳令,當然是以皇上的名義。

對於禦書房中的兩位,哪位說話更算話的事,身為皇上身邊最為信重的秉筆大太監兼內侍大總管,汪林心裏早就有數,但也只會爛在肚子裏,不會在外閑說半個字。

汪林走後,正寧帝才好奇的問道,“到底是什麽人,竟讓皇兒如此欣賞?……一個秀才?有何特殊……看樣子應該是個會種地的。”

能有機會被遞到宮裏的這些建言書,都已進行過初步確認與調查,以確保建言書中內容與作者,乃至建言書中提到的人與事,都能對得上號。

從而盡量避免出現冒名頂替或是言之無狀、造謠誹謗之類的現象,就算出現,也要確保那種不靠譜的內容不會被呈上去。

“最關鍵的就在於他會種地,而且從這些內容言之有物,可以證明他確實有在用心種地,而且很有想法,勇於大膽嘗試並改進,這正是我很需要的人才。”

看著何殊毫不掩飾的欣慰與歡喜,正寧帝不禁好奇。

“種地竟然也有這麽大的學問?”

何殊毫不猶豫的回道,“這是當然,這些農業種植方面的人才,若能研究出如何提高農作物產量,研究出如何除病害以防減產,如何在盡量節省人工的情況下,提高勞動效率,都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福澤無數人的大功績。”

正寧帝當然知道農業是一個國家的根本,但他對何殊說得這些,都沒有什麽概念,但是聽著就知道很有道理的樣子。

“既然善於種地,你將他安排到農務司不就行了,怎麽讓他當太子舍人?”

何殊坦然解釋道,“一來是因農務司都是鉆研這一行的人,同行相輕,他去了難服眾,也難有作為,二來是因兒臣今天看到船隊帶回的新作物中,有兩種此前從未見過,看著挺投緣的品種,讓送了一部分去東宮,可以讓這個伍少江負責研究一下。”

正寧帝有些無語的看著她,“東宮都快被你變成新作物培植莊了,東宮的官員,現在也成了大安最有名的一批不務正業的官員。”

要不是知道內情,誰能想到堂堂太子少詹事,竟然成了一個給太子管帳、巡查產業的,新任命的這位太子舍人,竟是招來種地的。

拿起下一份建言書的何殊不以為意的回道。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不要在意這些細節,只要我們能做成事就行。”

正寧帝深有感觸的點頭,“不過這麽一人秀才憑借一份建言,一步登天當上太子舍人的消息傳出去,肯定會有更多人想要通過這種途徑晉身。”

他已經看到那伍少江的生平,現年二十七歲,十五歲考中秀才後,一直不曾中舉,終日埋首於田間地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