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第3/4頁)

“咱們兄弟的緣分不淺,你要相信,我對你最大的期望,就是希望你能在學好本事後,沒有後顧之憂的安心為國為民做事,京中情況更復雜,天地更廣闊,早點去那裏接受歷練,你的成長會更快。”

沈卓知道這是對方全心全意為他著想,才會這般為他考慮周全,安排得周全,大恩不言謝,他鄭重其事的拱手道。

“卓定當不負兄長所望!”

經過這段時間的相處,沈卓早看出何殊從沒掩飾過的一些性格與思想觀念,務實,是其身上最明顯的性格特征。

沈卓甚至懷疑,何殊之所以始終學不會如何寫制式文章,完全是因為對方打心裏抗拒制式文章的那些華而不實的規則要求。

從何殊平日裏的言行之中,也不難看出他是位心懷天下,對天下百姓心懷憐憫,願意虛心聽取別人想法的人。

所以何殊即便不這般強調,沈卓也不曾懷疑對方是不是心存拉攏之意。

雖然也確實很感激對方為自己用心做出的這些安排,但他能夠感受得到這其中的誠意,並不含雜質,就是真心為了幫他解決後顧之憂。

這種感覺就像朝廷為官吏承付醫藥費的舉措,澤及大安所有官吏,朝廷此舉確實有所圖,但圖的也就是官吏能夠更好的為朝廷為百姓盡忠盡力而已。

離開青山書院,也就意味著他徹底結束了這段短暫的上學生活,讓何殊頗為感慨,不知道自己何時還能再次擁有這種機會。

不過她不能讓自己沉溺於此,短暫的感慨一下後,就將注意力放到接下來的事情上。

得知崔景懷一行要回京,知府張長平前來送行。

相較於杜樂賢雖然沒有掩飾自己憂國憂民的志向,仍想復出的態度,卻言行坦然大方的表現,這位張知府表現出的就是他擅長左右逢源的一面。

看得出來,這位張知府可能是因為在先帝朝見的太多,修煉出一身擅長明哲保身的圓滑本事,雖然擺出討好恭維姿態,其實並沒有攀附崔景懷這位權貴的想法。

但這並不影響他的發揮,知道崔景懷很重視‘外甥’,就想以何殊為突破口,不動聲色的言語恭維著。

可惜因他不知內中詳情,恭維得再怎麽情真意切,也說不到點子上,反倒讓聽的人為其感到尷尬。

不管怎麽說,這位的政治才幹與能力,都很有可取之處,人品道德也過關,是位難得的能臣,若無意外,將來的朝堂上應有其一席之地。

所以何殊也不想讓雙方下次再見時,場面太過尷尬。

“張大人此次功勞不小,想來等到此案落實後,朝廷應當會召張大人回京,學生在此提前祝賀張大人官運亨通,希望張大人到時能在巡捕司中挑幾個得力手下一起上京。”

崔景懷迅速意識到何殊這是看上那個戲精試的捕頭了,微笑著點頭道。

“是啊,巡捕司的那幾人挺有意思,若能隨你進京,應該能有更好的前程才是。”

張長平知道對方說的是哪幾人,都是他精心培養出的心腹手下,他當然不介意帶著他們一起上京,也希望他們能有更好的前程。

但他知道自己這次得罪了不少京中貴人,不確定自己接下來會得到怎樣的安置,還真不敢冒然帶著在府城巡捕司幹得好好的幾個兄弟。

可是崔景懷這對舅甥的話中,卻透露出他此次上京,肯定會有一番好前程的意思,讓張長平的心情十分復雜。

不確定對方是不是在拉攏他,他若不答應,對方是不是就會放棄他,任由他去承受京中某些貴人的怒火。

見張長平目露遲疑,崔景懷瞬間明白對方在顧慮什麽,不禁失笑。

“張大人不必猶豫,崔某只向聖上與太子殿下效忠,並無拉攏旁人的想法,此次的事,將由崔某一人承擔,肯定不會讓張大人立了功卻受屈。”

心中的顧慮被對方直接當面點出,張長平不禁有些尷尬,同時也松了口氣,知道以對方手眼通天的權勢地位,還不至於拿這種話糊弄他一個地方小官。

但是就算被人看出心思,他也不能承認,所以張長平只能幹笑著回道。

“崔大人說笑了,下官猶豫的是兄弟們在巡捕司幹得好好的,不知道他們是否願意拋家舍業的隨下官上京。”

與他們這些需要避開故裏,去異地任職的主政官員不同,各級地方官衙中的官吏大多都是本地人。

張長平的這番解釋看似合情合理,但是在場之人都沒當真,可能確實會有出於某些顧慮,甘於現狀,不願離鄉去博前程者。

但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才是常情,官吏的晉升之途本就有限,但凡是對自己的前程有所追求的人,大多都不會放棄這種難得的機會。

畢竟張長平將要面臨的是因功入京受賞,又不是入京受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