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8章 三軍新立四大營(第2/3頁)

因為遼東軍的親人基本都編入遼東屯衛了,而遼東屯衛也全部遷徙到新荊州府去了,他們哪怕在那邊呆一輩子都不會出什麽問題。

想到這裏,泰昌果斷道:“屯衛制度可以參考一下,但我們不能完全按原來的屯衛制度來。

因為我們這會兒不差錢,完全不用省那點糧餉。

我們可以在四方設立四座大營,每座大營集結二十萬人馬鎮守。

而這二十萬人馬的家人我們可以全接過去,就在大營附近屯田駐守,這樣應該就沒什麽問題了。

就好比現在的遼東軍,二十萬遼東軍的家人基本都是遼東屯衛,我們一把將遼東軍和遼東屯衛全部遷徙到新荊州府就沒什麽問題。”

呃,這個想法的確很不錯。

不過,這樣也會出問題。

南居益又和徐光啟對望了一眼,最後還是內閣首輔徐光啟小心的提醒道:“皇上,您說到遼東軍,微臣不能不鬥膽提醒一下。

當初隆萬盛世也就是隆慶朝到萬歷初年的時候遼東軍也是相當勇猛的,遼東鐵騎那也是天下少有的勁旅。

那個時候的遼東軍之所以能如此厲害跟寧遠伯李成梁有很大的關系,當時朝廷也相當器重寧遠伯,遼東之事基本上是他一個人說了算。

結果,不到二十年時間,寧遠伯便驕奢成性,搞得遼東民怨四起,遼東軍也幾乎成了寧遠伯府的私軍。

李成梁在世的時候,遼東軍戰力還沒怎麽衰退,兩次援朝遼東軍都表現的相當英勇。

但是,隨著李成梁去世,其長子李如松也戰死沙場,遼東軍的驕兵悍將便無人能治了。

特別是李如柏和李如梅,這兩人仗著寧遠伯府的威名,在遼東那就是無人敢招惹的紈絝。

第一次薩爾滸大戰之後,李如柏因言官彈劾羞憤自盡,遼東軍便差不多廢了。

當時熊廷弼還能憑鐵腕管住遼東軍那些驕兵悍將,後面換了個文弱書生袁應泰,遼東立馬就變成了一盤散沙。

皇上,微臣對遼國公並沒有什麽意見。

不過,遼東這些年的得失的確值得我們警醒啊!”

這意思,如果任由遼國公一系獨掌遼東軍大權,很有可能會跟當初寧遠伯一系一樣,直接把遼東軍給整廢了,甚至還會造成邊疆的危機。

泰昌當然一聽就明白了,徐光啟的意思就是害怕遼國公一系跟原來寧遠伯一系一樣,會變成軍閥!

這個問題的確不得不防。

那麽怎麽防呢?

這個其實還是比較好防的,辦法有很多,分散他們的權力,卡住他們的糧餉,甚至實行輪換制等等都是不錯的辦法。

泰昌想了想,隨即微微點頭道:“嗯,這個的確不得不防。

這樣吧,我們把四大營的權力分作三部分,把權力分散一下,不要讓一人一家獨掌所有大權,同時我們還可以實行輪換制。

簡單來說,就是當朝皇帝任命大營主帥負責指揮大軍作戰,主帥任期可以長一點,但是只有指揮作戰的權力。

另外,我們還可以讓都察院提名,內閣審查,提交當朝皇帝批準,任命大營總督,負責統管大營日常事務和糧餉供給,總督的任期一般三年,最多六年。

同時,我們還可以讓兵部提名,內閣審查,提交當朝皇帝批準,任命領兵將領,包括總兵、副總兵和參將,負責領兵作戰,這些領兵將領的任期一般五年,最多十年。

這樣一來,主帥就只有指揮作戰的權力了,並不參加大營日常事務管理,領兵作戰的將領也全是兵部提名的,跟主帥沒有任何關系。

你們覺得怎麽樣?“

如果真能這樣自然是沒多大問題了。

徐光啟連忙拱手道:“皇上英明,如果能一直執行下去,應該是沒問題了。”

這意思,別搞著搞著又讓誰大權獨攬就行。

泰昌微微點了點頭,隨即鄭重道:“嗯,等下你們列個詳細的章程出來,我們以大明律例的方式推行,這律例裏面寫清楚,以後誰都不能獨掌一方大營所有大權。”

徐光啟連忙拱手道:“微臣明白。”

泰昌緊接著便鄭重道:“那就這樣吧,我們得盡快設立四大營,讓在外征戰的將士安心。

東大營就定在西殷都群島,由衛國公孫傳庭擔任主帥。

西大營就定在新金陵城,由保國公盧象升擔任主帥。

南大營就定在新荊州府,由遼國公孫承宗擔任主帥。

北大營暫定在察哈爾草原,由趙國公曹變蛟擔任主帥。

各大營兵力暫且都定為二十萬,凡確定在大營駐守的,其家眷全部遷徙到大營附近去屯田或者放牧。

至於總督和領兵將校,你們跟太子商議就行了。

總之,一年之內,必須讓四方征戰的將士都穩定下來,有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