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8章 三軍新立四大營

泰昌和信王朱由檢、成國公朱純臣等人商議了大約一個時辰左右內閣首輔徐光啟和兵部尚書南居益等人終於匆匆趕了過來。

這幾人臉色都比較的凝重,很明顯他們還沒商議出太好的辦法來。

泰昌讓眾人都坐下來之後還是認真的問道:“怎麽樣,子先、思受你們想到什麽好辦法沒?”

徐光啟和南居益對望了一眼,最後還是負責兵部的南居益小心的回道:“皇上,關於糧餉的問題,微臣覺得您想的辦法很好,反正這會兒我們不差錢, 我們可以提前三四個月把餉銀拉過去,這樣就不會出現什麽拖欠糧餉的問題了。”

呃,真個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啊!

這個其實不是泰昌想出來的應對辦法,他只是想這次多拉點餉銀過去提振一下士氣而已。

沒想到徐光啟和南居益還都以為這是他想出來的應對之法。

好吧,關於餉銀的問題,這麽辦的確能解決。

反正又不差錢,提前三四個月把餉銀發下去也沒什麽。

總之, 不管用什麽辦法, 這餉銀絕對不能拖欠。

泰昌微微點頭道:“嗯, 很好,這個問題就這麽辦,提前發就提前發,總之盡量不要拖欠餉銀。關於邊軍駐守邊疆的問題呢,你們商議得怎麽樣了?”

這個。

南居益頗有些尷尬道:“皇上,這個問題我們商議了很久,感覺還是只能依照原來的老辦法,把邊軍變成屯衛,成立都司衛所統管,讓他們邊屯田邊駐守邊疆,這樣,他們就可以把家人全接過去了。”

呃,把邊軍變成屯衛?

這不就是讓神機營和神武營精銳乃至水師將士又解甲歸田嗎!

這屯衛制度,怎麽說呢?

如果是以農耕為主的王朝,選擇屯衛制度還是可以理解的。

因為農耕為主的王朝沒有太多的稅賦收入,供養不了太多的軍隊。

就好比以前的大明王朝,一年稅賦收入折算下來總共也就四五百萬兩銀子。

這點銀子能養多少軍隊呢。

糧餉就按原來的最低標準算,普通士卒每個月糧一石, 餉一兩,將校逐級遞增,一個月下來,一萬人馬的糧餉折銀大概就是兩萬兩左右,一年就是二十四萬兩左右。

這麽算起來,十萬大軍一年就需要二百四十萬兩的糧餉。

也就是說,以前的大明王朝最多也就能養活二十萬大軍。

而且,這二十萬大軍還不能常備,一旦常備,朝堂上下成千上萬的官員就連俸祿都沒了。

如果發生天災,那更不得了,朝廷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災民餓死,根本就沒錢賑災。

這種情況下,把精銳大軍變成屯衛是可以理解的。

說白了,屯衛就是省錢,只要給他們地,讓他們自己去種, 讓他們自己養活自己就行了,朝廷根本不用支付糧餉。

當初洪武大帝就曾得意的誇下海口,養兩百多萬大軍不用花朝廷一文錢。

問題, 這大軍你不養就廢了啊!

你讓百戰精銳解甲歸田去種地,他們還能上戰場嗎?

或許,第一代,也就是真正參加過大戰的百戰精銳臨時組織起來還有那麽一點戰力。

但是,幾代下來,人家就跟農戶沒多大區別了。

他們得種地養活自己啊,這種情況下,你能時常拉著人來操練嗎?

不能時常集結到一起操練,那跟農戶有什麽區別?

這麽做的結果就是,大明兩百多萬大軍屯田不到百年就不大會打仗了,直接被蒙元瓦剌部打得屁滾尿流。

歷史上,到了崇禎朝,最後能拉出來的精銳甚至二十萬都不到了。

這麽搞能行嗎?

肯定不行啊!

現在大明這麽大的疆域,沒有精銳大軍鎮守會怎麽樣?

那不就是人家眼裏的肥肉!

不過,南居益的話倒是給泰昌提了個醒。

他想到了遼東軍和遼東屯衛的例子,他回想起了孫承宗重新組建遼東軍的過程。

當初遼東軍潰敗的時候其實總共都剩下不到十萬人馬了,後面,大明不斷從兩京十三省抽調屯衛精銳過去,最後才組成了二十萬遼東軍精銳。

這二十萬遼東軍精銳其實有大半本不是遼東屯衛。

不過,後來孫承宗卻把這些遼東軍精銳的家人全部調集到遼東屯田去了。

這樣一來,他們等於是跟家人在一起了。

有任務的時候,他們可以集結在一起,馬上出擊。

沒任務的時候,他們還可以回去幫家人種地。

所以,這大半本不是遼東屯衛的精銳在遼東鎮守了那麽多年,不但沒有出任何問題,日子好像還越過越紅火了。

這個方式就不錯。

就好比現在,他把遼東軍和遼東屯衛一把遷徙到遠離大明本土萬裏之外的新荊州府也不用擔心二十萬遼東軍會因為思念親人而呆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