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第2/3頁)

再怎麽,也得留幾個回國傳話的。

唐荼荼冷靜地思考完利弊,只覺弊害挺大,思緒卻漸漸岔到了另一個方向去。

他是為了我麽……

唐荼荼有點恍神:只有殺盡使節,無一人活著,才能捂死他們的嘴,信兒傳不出去,我這裏才能真正安全……二殿下是為了我麽?

唐荼荼晃晃腦子,把這個不切實際的念頭甩開。她尋思政治家的每一個決定,背後必然有許多權衡,沒看見太子也主張殺使臣麽?

唐厚孜開了個頭,漸漸開闊了思路,又講了幾句方才停下。

唐老爺凝神聽著,點了點頭,細想他的回答。唐老爺最近幾日,時不時地透一些簡單的政事給兒子聽,不知道是在想什麽。

琢磨了些時,唐老爺笑道:“說得有理,等你進了國子監,也要像這樣多說多想,常跟夫子說說自己的見解。義山最近都念了哪些書,怎麽進步如此大?”

義山這半月埋頭雕琢出來的文章,已經遞去國子監了,又是洋洋灑灑幾大頁,家裏二位先生和唐老爺都看過了,都覺得沒什麽需要修改的,就這麽敲定了。

唐厚孜這回寫的是“經世致用”,是口問那天考官問他的兩問之一,當時時間倉促,唐厚孜顧不得細想,回來自己不滿意,這回文章裏仔細寫了寫。

他大概是吃著了文平理高的甜頭,這回同樣是文藻平實,通篇詳實舉例,說文人讀書應該琢磨如何治事、如何濟世,去讀實用的書,讓懂得各行各業門道的人,去管各行各業的事兒。

“我在文社跟著幾位兄長們會友,常聽他們談論國事,就知曉了道理。”

唐厚孜含糊帶過去了,心裏有些虛,忍不住地望向荼荼。

經世致用是道老題,他熟知道理,但也只能把道理落在紙上,他自己是舉不出那麽多詳實的例子的。

像不務農會怎樣,唐厚孜只知道會沒糧食,倉稟不實,百姓吃不飽穿不暖了,禮義廉恥就落下了,作奸犯科的人就多了。

不經商又會怎樣,商通四海,叫天下財貨流轉,商不出則三寶絕,誰也富裕不起來。

各行各業皆有用,為上者要善於用人,讓懂農的人管農務,懂商的人打理商署,讀書要經世致用,學問必須有益於國事,愛好什麽就去學什麽,擅長什麽就去做什麽。

——可還有呢?再往遠想,會影響什麽呢,唐厚孜就想不出了。

他那篇文章裏起碼一半的深奧道理,都是妹妹掰開了揉碎了講給他的。

荼荼腦子裏不知怎麽那麽多新鮮東西,乍聽道理並不深,卻是環環相扣,仿佛從一人到人人、從一戶到一鄉、再到一城一國,全是連在一起的,掌權者與百姓上下同欲,群而不黨,才能成就國富民強。

這些,全是唐厚孜自個兒想不到的。

唐厚孜再循著她的道理,去《太平禦覽》那套書裏翻找,找出裏邊與道理相關的史料,堆在文章裏,假裝是引古論今以史為鑒。

整篇文章看似觀點新穎,其實是荼荼的觀點;看似例證詳實,其實都是先人所言。他匯總了各家之言,最後只提出了幾段自己的見解。

寫得了這篇集大成的文章,唐厚孜特別驚喜,卻也心虛得厲害,他從沒寫過這樣的文章,文章末尾附上的史料出處,竟整整列了一頁。

這……不是抄嗎?

爹和牧先生、葉先生卻都嘖嘖稱奇,誇這文章作得不錯。

唐荼荼沖哥哥眨眨眼睛,埋頭吃飯。

這是後世的資料搜集大法,寫論文時,搜集原始資料是最重要的。

那半套《太平禦覽》實在好用,有點像後世的詞條檢索,會將同一類內容前後串聯在一起,全是幾朝的大學士們匯編成的,集萬家所長,堪稱古代最強百科書。

她看過哥哥幾篇文章,鄉試公榜時,也在學台看過前五十名學子的文章。

唐荼荼字認不全,讀書人見得也不多,暫時還不清楚是不是所有讀書人都這樣。

只看那些文章裏,許多學生都是抓著幾句大家名言,衍伸出自己一點微薄的思考。乍看寫得洋洋灑灑,其實空話不少,尤其時務策,看似說理透辟,實則很少有人提出了有見地的時務措施,對現實沒有多少參考意義。

哥哥這個年紀,能熟讀經典、通曉事理已是不易,強行說理反倒尷尬,唐荼荼就給他講了後世寫論文的辦法。

男兒十四歲,三觀已經定下了雛形,但從知識學習的角度講,這又是可塑性最強的年紀,他會像一塊海綿一樣瘋狂汲取知識。

唐荼荼想潛移默化、一點一點地用後世的知識,武裝哥哥的頭腦。

她還沒想好怎麽行動,只生出這麽個蒙昧的意識,具體如何講給他、講些什麽知識才合適,還得慢慢琢磨,不能與盛朝世情擰巴,不能叫他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地學得腦子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