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第3/3頁)

唐荼荼立馬明白,這人為什麽在帖試策問中只排了八十多名,字醜一定是頭個原因。

她又細細去看答卷內容。

蕭臨風是文平理高的典範,和哥哥走的是同一個路子。但哥哥的試卷中,照舊是引經據典,佳句頻出。

——這位蕭小公子卻是通篇的大白話,偶爾夾帶了幾句儒家名言,也是唐荼荼這樣的半文盲上輩子都聽爛的句子,比如“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可引喻失義,前後句意根本搭不上,有種生拉硬拽湊上去的尷尬,純粹是拿兩句名言假裝博學。

可他那五道時務策、五道方略策,答得是真好,好得周圍學子喃喃誦讀,還有不少人拿出竹管筆,將他的策論精髓手抄在小冊子上。

蕭臨風學識淵博、不拘經典、所陳道理淺顯易懂,是事實;但寫得碎且密,冗詞贅句,大白話,也是事實,怪不得試策只評了個八十多名。

可這些,都不是唐荼荼關注的重點。

她一個字一個字細看過去,漸漸皺起眉來。

十六頁紙,約莫八千多字,全是盛朝的官文字,沒有一個能叫她瞧出端倪的簡體字,也沒有後世特有的詞匯。

唐荼荼心裏的懷疑起起落落,越發失了沉穩心。

大白話,字醜,文辭一般,這些都跟自己一樣——可怎麽會沒有簡體字呢?自己穿來半年,仍然會時不時蹦出幾個後世口語,寫日記一分神,就會蹦出幾個簡體字來。

唐荼荼仰頭看向卷首,寫著名字和籍貫的地方。

“蕭臨風”三個字寫得張牙舞爪,氣勢猖狂,“蕭”的一豎幾乎要貫到地裏去。

唐荼荼把這個名字含在嘴裏,咂摸了兩遍。

她想,總得見見這人,趁著他剛考完還在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