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拐點(第2/4頁)

趁著鹽粉的溫度高,把辣椒粉倒進去,和鹽一起攪拌均勻。

秦奶奶:“各種材料多一點,少一點沒關系,這個鹽要放夠,鹽要是不夠,很容易就會壞。”

江荇點頭表示知道了。

他們一起把黴好的豆腐拿出來,放到無水無油的大鐵盆中,再倒一碗高度白酒出來。

豆腐在高度白酒裏面滾一圈,再放到鹽粉中就能粘住鹽粉了。

江荇事先準備了一個大陶壇。

壇子已經清洗過了。

他還倒了白酒進去,把壇子放倒滾了一圈,讓壇子的每寸地方都能均勻地沾上白酒。

秦奶奶聽了他的操作後朝他豎起大拇指:“你還說你不會,這不是做得挺好?”

江荇笑:“以前泡過泡菜,也是這樣處理壇子。”

秦奶奶麻利地夾出豆腐,讓上面的鹽粉均勻地裹好。

江荇看了幾遍,學她的動作,一起夾著豆腐均勻地裹上鹽分。

裹好鹽粉的豆腐放進壇子裏碼好,等全部碼放完畢,再把剩余的蘸料倒進壇子裏,最後倒一點白酒,豆腐乳就算做好了。

這壇豆腐乳再放一兩個月,熟成了就可以直接夾出來吃。

大功告成,秦奶奶去旁邊的水池洗手:“你家這壇子真好,哪買的?我也買兩個去,正好泡泡菜可以用。”

江荇說:“就是陶坪村的壇子。秦奶奶要的話,下次我給你帶兩個。”

秦奶奶擺手:“不用麻煩你,我趕集的時候順便買兩個回來。”

江荇意外:“集市上有得賣嗎?”

秦奶奶:“怎麽沒有?賣得可好了。”

江荇打聽後才知道,自從陶坪村幫他家生產咖啡壇子之後,名聲漸漸打出去了,不少人慕名而去。

去問的人多了,商販們聞風而動,又重新開著車去陶坪村買陶器。

這麽一來,陶坪村的陶生意又盤活了。

江荇沒料到這個發展,秦奶奶回家後,他特地給陶坪村的趙維延打了個電話,問趙維延生意的事情。

趙維延高興地告訴他,他們名聲打出去了是一回事,另外回村的人越來越多了,對這些壇壇罐罐的需求量也增長了不少,借著這股東風,他們的生意確實擴大不少。

趙維延還告訴江荇,陶坪村之前的做陶手藝快要斷代,年輕一代誰也不樂意學這玩意,現在陶器能掙錢,出去外面打工回來的年輕人又把這門手藝撿起來了。

他們不僅要把這門手藝繼承下來,還要請名師過來把這門手藝發揚光大,做出品牌。

現在他們在各種自媒體上投了稿,粉絲加起來,快要破百萬。

江荇倒是沒料到這個發展,不過他們的生意能做好也是一件好事。

江荇恭喜他們。

趙維延說道,都是從江荇買他們村的陶器開始,說要謝謝江荇。

晚上,江荇和杭行一說了這事。

江荇躺在杭行一的胳膊上:“我也沒想到一個小小的帶動,最後能發展成這樣。”

杭行一:“聽了之後什麽感覺?”

江荇:“非常高興,哪怕這裏面沒有我什麽收益,但是聽著就是讓我覺得生活多了不少希望。”

杭行一順手揉了揉他的腦袋:“人就是這樣,一代代傳承下去,創作出來的東西越來越多,越來越精彩。”

江荇笑了笑:“這話說得真哲學。”

杭行一:“確實如此,我小時候人類的生活比現在要貧乏許多。”

江荇:“那你也是見證過人類的歷史了。”

豆腐乳做好了,江荇放下一樁心事。

最近他們已經把該播種的種子播了下去,肥料和雜草也都處理過了,總算能停下來喘口氣。

江荇打算趁著最近天氣好,他們也比較有空,把青貯窖整理一下。

青貯窖的青貯已經全部吃完了,裏面就是空空蕩蕩的一個窖體。

他們打開上面蓋著的木蓋子,往下面走,濃濃的青草味撲面而來,甜中帶酸。

看來他們在裏面存了那麽多青貯,這些青貯已經把這個青貯窖給腌制入味。

江荇深吸一口氣,轉頭四望:“我現在才發現,我們這個青貯窖可真大,要清洗一遍再消毒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杭行一拍了拍他的肩膀:“慢慢來。”

現在也只能慢慢來了,江荇背著一個大竹掃把下去把裏面全都清掃幹凈。

掃出來的垃圾自然不可能給牛吃,只能放到發酵池裏去作為肥料發酵。

隨著天氣越來越暖和,中午的時候外面的太陽已經非常大,有幾天甚至能達到二三十攝氏度。

他們在青貯窖裏勞作的時候底下非常陰涼,估計只有十幾攝氏度。

這裏面巨大的溫差讓江荇動了不少念頭。

他們似乎可以在青貯窖裏儲存一點別的,比如春夏收獲的瓜果蔬菜等。

那樣的話,他們就不用每天早上趕著采摘蔬菜,提前一天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