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第2/2頁)

在眾人還在思考對策之際沈蘭玨安排好的手段便接二連三登場了。

先是王家慷慨解囊,打了個頭。王家兩名兒子雖然都殘了,但也都是在宮中做伴讀的,其中王大郎君更是太子伴讀,因此王家願意做這個出頭鳥眾人並不驚奇。

緊接著便是太子刻意安排的一眾小官紛紛慷慨解囊。

位高權重者依舊穩坐上方,不為所動,只暗道一句烏合之眾。

氣氛烘托到位,有人已經潸然落淚,深以為黎民百姓陷於水火之中,亟待拯救。

中等官員兩袖清風者反倒最先被打動,出錢出力。

利益集團一旦出現豁口,團結便蕩然無存。

謝家便混在最先捐錢的幾個中等官員之中。

還在觀望尚未出錢的官員們頓時有些騎虎難下的意味,今日眾人聚在一處,不止有官員還有富商。若只有官員,人們還能狠得下心來,但加了商賈,這些都是百姓出身,與他們完全不是一個層級,也代表著不同的利益,難保他們不會亂說朝中大員自私小氣之類的話。

猶豫著,沈蘭玨打出了第二張牌。

在自發解囊的官員之後並未有什麽停頓的時機供人仔細思索,來此富商便紛紛填上,一個個出錢出力出人。

比起官員,他們的資產甚至要更多,一個個捐的數目也不小,很讓人驚嘆。既驚嘆於他們的財富,又驚嘆於他們的善心。

或許他們此舉有討好太子之意摻雜其中,但論跡不論心,這樣的行為已經堪稱高尚。

借著富商捐錢,沈蘭玨順水推舟地提出新的一件事。

即救助百姓是每個官員的責任,卻不是每個平民百姓的責任。他感動於諸位的慷慨與善心,決定親筆題碑並立於城外,以彰每位捐獻者的德行,留與百姓感謝。

這話便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若不聲張,或許還有人好意思不捐或少捐。

但這是要太子親手立碑的事,多多少少都是要記載下來的,除非自己徹底豁出面子又或是根本看不上百姓的議論才能耐得住性子一毛不拔,現如今誰都要捐,還不能捐的少。

打頭的小官已經成了標準,至少是不能比他們少的,官品越高,捐的也該越多。

這下不得不捐,酒樓上下一時間熱鬧極了。

位高權重者借由此事不免換一種眼光看待太子,今日的一環扣一環將人一網打盡實在是精彩極了,但凡有一環銜接不上,此計便不能成功。

偏偏沈蘭玨都做到了,讓他們不得不心甘情願地吃這個啞巴虧,還要表現得大公無私,義不容辭地吃下這個虧。

實際上也算不得吃虧,為了百姓怎麽能說吃虧呢?只是要錢還是舍不得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