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二章 挖掘當年內幕

大家都知道,中古棋由於規則和理念問題,和現代下法是有很大不同的,這其中尤其是座子和“還棋頭”規則的存在,這讓中古棋棋手普遍好戰,因此“好戰型”,“力量型”,這些似乎就成了中古棋的標簽。

然而一個有意思的問題來了,要說圍棋是如此博大精深,無論是說到圍棋中的“力量”,還是圍棋中的“作戰”,其實都可以細分為很多種類型。

而在所有的作戰類型中,有些戰法是中古棋中根本就沒有的,比如現代圍棋中大家耳熟能詳的“大模樣作戰法”,這在中古棋中根本就沒有。

不可否認,這應該算是中古棋的缺陷之一了,現代圍棋中的“大模樣作戰法”,這其實是基於棋子連片產生的一種作戰思想,而中古棋由於座子和“還棋頭”的存在,這就根本沒有產生這在作戰思想的土壤,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這讓中古棋和現代圍棋相比,客觀說要顯得單調一點。

然而有一失必有一得,中古棋在這方面的缺失,卻又造成另一方面的強悍無比,中古棋沒有棋子連片的思維,然而他們對於棋子的切斷,尤其是對於那種棋盤上小塊割據,黑白雙方彼此牽制的作戰方法,那卻研究到了極高的水準。

而這個,其實就是中古棋戰法的最大特征,是中古棋的精髓,同時也是中古棋比現代圍棋強的地方。

就在今天,當李襄屏看見施大棋聖連續搶占“九,三”,他很快就明白自己外掛的意思了:老施這是運用出自己的看家本領啊,他分明就是想用這種最傳統,同時也是最經典的中古棋戰法來下這盤決勝局。

因此李襄屏很快集中精神,全身心投入到棋局中,他甚至比兩位對局者的精神還要高度集中,因為他需要同時揣摩兩邊的下法。

棋局一步一步繼續,自從開局那個復古型“雙飛燕”定式之後,雙方的落子速度逐漸慢了下來,10點30時候雙方已經下了30多手棋,然而等到11點半鐘,棋盤上總共才多出10幾枚棋子,總手數還50手棋不到。

而就在這個時候,隔壁的觀戰室,同樣在高度關注棋局進程的張大記者已經有點坐立不安了。

是的,現在張大記者的確是有點坐立不安,因為到了他這種業6水平,那麽在一盤比賽接近50手棋的時候,肯定都會產生自己判斷的。

這種判斷準確與否暫且不提,然而像“某一方似乎稍好”,“某一方可能已經落後”,“這棋兩分,形勢應該還早”,“這棋真亂啊,棋盤上某處某處可能就是這盤棋的勝負關鍵”……那麽像這一類的感覺,到了張大記者這種水平那是肯定有。

張大記者現在就已經有判斷了,按照他的判斷,這棋黑棋已經落後,並且這個落後還不是“稍差”,在張大記者看來,今天黑棋這棋貌似還落後得比較多呀。

從雙方實空對比來看,下到目前為止,黑棋全局根本就沒有任何一塊像樣一點的實空,全都是些零零散散的小空。反觀白棋,雖然白棋的空也不算多吧,然而根據張大記者的計算,白棋的目數至少不比黑棋少。

要知道黑棋可是要貼6目半,假如雙方的目數差不多,那麽對於執黑一方來說,這個差距當然算是很大的了。而這個,其實也是張大記者認為黑棋已經落後不少的主因。

當然嘍,正確的形勢判斷不能只看實空對比,還有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指標那就是棋的厚薄。尤其現在才50手不到,那麽在這個時候,這個指標其實比目數還更重要,只有越下到後面,那麽目數對比的權重才越來越大。

業6高手張小勇當然知道這個道理,因此進行完目數對比之後,他當然也會去觀察一下黑白雙方棋的厚薄。

實事求是的說,判斷棋的厚薄可比點目難多了,別說業余棋手,哪怕很多職業棋手都判斷不清楚,甚至職業棋手和職業棋手之間的差距,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體現在這種地方。

張大記者當然也知道,自己肯定是無法做出非常精確判斷的,然而作為業余高手,張大記者也知道一直比較簡易的,或者說比較粗線條的厚薄判斷方法。

這種粗線條的方法就是:比雙方沒活透棋的塊數。

這種粗線條方法的原理很簡單,所謂棋的“厚薄”,其實是和死活有關的,正如老趙趙治勛說的那樣:所謂棋的厚薄,不是說你棋下在外面就算厚,也不是說你像塊厚壁那就是厚,評判厚薄的唯一標準那應該是棋的死活,只有那種完全活透的棋才是最厚的。

張大記者對此深以為然,所以他今天也是用這個標準來判斷雙方的厚薄。

在張大記者看來,這棋下到目前為止,黑棋那是真說不說有多厚啊。雖然下到現在,黑棋並沒有出現那種非常明顯的孤棋或弱棋,然而要怎麽形容黑棋今天的下法呢?看上去倒是非常積極主動,左一個打入右一個分投,這樣做的後果,倒是讓白棋沒有圍大空的可能了,不過也讓自己的塊數增多,並且沒有任何一小塊稱得上是完全活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