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第2/4頁)

劉基收起臉上冷漠,道:“皇帝征召你入京,你說你年老多病拒絕,為何又來了?”

施耳道:“我不入朝為官,但想看看這個大明。”

他瞥了劉基一眼:“你們這一年一年的,大事可不少。王朝建立後,就該休養生息。百姓經得起你們這麽折騰?”

劉基道:“事實勝於雄辯。百姓過得好還是不好,你這一路沒有親眼看到嗎?”

施耳再次沉默。

百姓過得好不好?當然好。

百姓要休養生息,不是說皇帝應該不作為,而是不能朝令夕改,不能增加賦稅。

不過在以前王朝,如果不更改國策、增加賦稅,皇帝就做不了大事。百姓要休養生息,就等同皇帝不能有太多作為。

可這個大明卻很奇怪,大事做了不少,但百姓都沒被怎麽打擾,根本沒有感受到朝中大事對他們的欺壓。

若是以前,大明接連對草原、遼東、雲南、高麗、安南動兵,只能壓榨百姓。

王朝開疆擴土並沒有錯,錯的是不把百姓當人。

但大明出征草原、遼東、高麗,只用到北直隸一地賦稅便結束了。承擔這一切的北直隸,居然還一邊欣欣向榮,百姓們莫不歌頌知省朱標功德。

現在從北直隸來的行商還在不斷感慨,北直隸的百姓還等著朱知省回去呢。

雲南更神奇,三位文人使臣(花雲和康茂才:啊對對對,我就是文人。)居然帶著幾百護衛就將雲南王制服,打雲南基本沒費什麽勁。

而雲南被打下後,屯田的產出又支撐了明軍進攻安南,朝廷並未有太多耗費。

更可怕的是,安南被打下後完全沒有反抗,第一年就產出了大量糧食,不僅能自給,還能往國庫供糧。

大明不但能開疆擴土,還能迅速把打下來的國土轉化成國力,這讓施耳把自己關在書房中許久,不斷翻看史書,企圖能看懂大明如此厲害的奧秘。

其實大明這幾年也有許多災荒,比如山東就遭遇倭寇災患。

但朝廷總能迅速前往救災,安置百姓。此起彼伏的災患,居然沒有激起任何民變。

有豪強試圖從中作梗,竟然被百姓舉報。官兵還沒來,百姓就拿著木棒和鋤頭把豪強宅邸圍了起來。

大明和皇帝在民間的聲望,如此可見一斑。

若只是看這一幕,大明仿佛已經快進入盛世,皇帝也一定是聖明君王。

但與平靜的民間相對,朝堂上腥風血雨不斷,官吏被皇帝殺了一批又一批;朝堂外士紳豪強被趕出家鄉,背井離鄉,慘絕人寰。

這一幕,又明明是王朝末代的暴君才會做。

施耳看不明白。所以他萌生了來南京城,就近觀察的心思。

正好,他可以為自己要寫的話本取材。

當他聽說太子露面,居然就是已經舉世聞名的朱標時,他立刻讓羅本收拾包裹,師徒二人急急忙忙朝著南京城趕來。

羅本也在寫話本。他們師徒二人都認為要完成這部,一定要立刻來南京城取材。

“寫話本啊。”劉基倒沒有諷刺施耳這庸俗的新愛好,“教化本就應該面向百姓,有優秀的文人創作話本,對百姓的教化作用會更大。你們或許可以見一見子正先生,他很會寫戲本,戲本和話本相似。”

施耳不知道子正先生是誰,聽劉基解釋後,才知道是當朝丞相葉錚,也是現在大明最流行的幾處戲文的著作者。

對了,現在各地新演的關於劉基的戲文,也是葉錚寫的。

施耳的表情古怪極了:“皇上真是寵信你。”

劉基很不客氣地白了施耳一眼,道:“子正先生寫戲文,可不是皇上的命令,這是他自己的愛好。”和工具。

劉基一眼就看了出來,若不是葉錚寫的戲文,常遇春怎麽會任勞任怨當屯田元帥?常遇春就是被葉錚架了上去,下不來了。

施耳道:“我可不敢和丞相見面。”

劉基提醒施耳:“我也是丞相。”

施耳:“……”

他想起了這件事,非常郁悶地打量劉基,仿佛在疑惑,劉基這種人居然也能當丞相。

羅本全程低著頭不插嘴,靜靜聽著老師和師叔互相陰陽怪氣。

一路上,劉基用嘲諷的語氣為施耳介紹了現在南京和朝堂的現狀,告訴他什麽地方能去,什麽樣的材能取。他會為施耳寫介紹信,讓施耳可以去普通百姓去不了的地方取材。

施耳疑惑:“你就不怕我打探朝中機密?”

劉基道:“張士誠的兩個幼子現在是太子的學生,你打探了朝中機密幹什麽?幫太子的學生向太子謀反?得了吧,你難道還不知道標兒的本事?”

施耳嘆氣:“朱標居然真的是大明太子。皇帝對朱國瑞一家太過信重。我本以為朱國瑞可能是隱姓埋名、監督朝臣的宗室,沒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