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大明主導絲綢之路(第3/4頁)

“爹,你怎麽還在北京,還不回去?”朱標嫌棄道。

朱標看爹,就像是看寒暑假回家的兒子一樣。前幾天他還稀罕得緊,現在就煩了。

朱元璋皺眉:“回去又有太多事。唉,幹脆上奏陛下,讓陛下把都城搬到北京來。”

朱標道:“你隨意。不過現在最好別搬,因為南方還不安穩。”

北方還沒怎麽開發,南京的位置算是在中線上,適合南北調度。

北方有自己坐鎮,南方有自家爹看著,才能鎮住這劇烈變化下的大明江山。

朱元璋顯然也知道這一點,他只是抱怨而已。

“以文英的消息,今年他可能要和大越打起來。你兩個哥哥都要去南邊,北方你選什麽人一起守?”朱元璋雖然心裏已經定了名單,還是要先問過朱標。

北直隸是標兒的地盤,得選能配合標兒的人。

朱標道:“不是已經定了讓徐叔叔來幫襯我嗎?大明開國功臣第二第四都在北京坐鎮,我還有什麽不滿意?”

可憐的徐叔叔,自家爹弄個“朱國瑞開國功臣第一”,真的不是因為自家爹想欺負徐叔叔嗎?他可是記得,自家爹曾信誓旦旦,絕對不讓徐叔叔進功臣前三。

大明開國皇帝居然如此和開國功臣開這種大玩笑,這個玩笑還通過了開國一眾大臣的審核,沒有人撞柱子死諫,這個大明絕對有問題。

朱元璋道:“他們倆雖然厲害,但年紀大了,不一定好使喚。”

朱標哭笑不得:“李叔叔就罷了,徐叔叔年紀還不大吧?好啦,有徐叔叔就夠了。小將我這裏又不缺。”

他帶出的第一批學生雖然大部分畢業,但畢業後很多人都選擇留在北方受他調遣。

北方正好缺人,朱標便繼續帶著這群學生搞建設,只讓幾個特別出色的人去別人手下。

比如已經南下回到南方建造海軍基地的湯和,手下就被塞了不少人。

未來大明的戰場基本都在海上,這群學生將是大明第一批受過新式教育的海軍將領。

朱元璋仍舊有些擔心:“他們和你配合少,不如文正和文忠貼心。要不讓文正或者文忠留下來一個?”

朱標搖頭:“他們都想立功,我怎麽能約束他們?趁著他們還能打,就多瀟灑一下。將來他們打不動了,還是要來幫我幹活的。”

朱標可不會放哥哥們一輩子在戰場廝殺,大明也沒有那麽多仗打。

就算是正哥,朱標也會逼著他幹活,一個都別想逃。

朱元璋皺眉:“真的不多選一個?”

朱標無奈極了:“要不,你讓燕叔叔過來幫我?”

朱標終於選了一個人,朱元璋才滿意。

朱元璋不僅讓燕乾回到朱標身邊,還把花雲也派了來。

花雲滿臉疑惑:“陛下,我去幹什麽?”

朱元璋道:“你是個能打的文臣,可以給標兒當護衛。”

花雲:“……”我不是文臣,我真的不是文臣!

但跟隨標兒,花雲還是很高興的。

只要在標兒身邊,他肯定不缺事做。

朱標這裏確實不缺事做,但能讓花雲做的事挺少。

他接下來,要推廣紡織機,將紡織工坊改成紡織廠。

紡織機械的改良一直在進行。華夏以前有過水力織布機,只是沒有普及。

經過工匠們的琢磨,和紡織女工們的摸索,朱標得到了新的織布和紡紗工具。他不知道這些工具比起歷史中的珍妮紡紗機和飛梭是好是壞,但織布的效率已經提高了五倍左右。經過近一步摸索和改良,織布的效率可以高達十倍。

朱標以前一直壓抑著織布紡紗的產能,怕激起南方利益相關人的反撲。

現在他不怕了。有本事就反撲一個啊。

眾所周知,當紡織業進入機械時代之後,有大批依靠土法織布的小手工業者失業,造成社會問題。

現在正好是推廣紡織業的時機。

元末明初,亂世剛過。百姓們雖然已經開始努力屯田,但五年的時間,不夠他們生出一代人,大明仍舊是地廣人稀,許多地方仍舊千裏無雞鳴。

百姓們都忙著種地果腹,豪強們正在被拆分,大部分人都忙於生計,物資還未充裕到小手工業者興盛的時候。

若幾十年後,□□廣一帶,恐怕就有許多豪富的良田變成經濟作物,但現在,各地都在種糧食,工坊並未多興盛。

這時候朱標推廣紡織機械,將紡織業推入機器時代,不會影響到普通百姓的利益,反而會讓他們收益。

因為現在他們剛能不餓死,沒有田種桑麻織布。如果能有非常便宜的布匹出現,他們就能放心大膽地種糧食,不用考慮為了不凍死,分幾畝田地去種桑麻棉。

朱標在推行井田制的時候就租了許多田地種棉花,後來朱元璋又左手倒右手,賞賜了朱國瑞許多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