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那不就證明他錯了

在唐大夫的金針刺穴下,王亮緩了過來。

身為高官,朝堂上罵戰多了是了。對於道德上的指責,他們向來不在乎。

如果罵就可以罵死人,這世上就沒有那麽多不公平。

但王亮剛經歷了十分艱苦的長途跋涉,本就餓得頭暈眼花,強撐著一口氣。被朱標這麽一罵,頓時血氣上湧,差點背過氣。

再加上王亮見到蒙古王的殘忍行徑,本就對自身幾十年堅持的忠君思想產生了動搖。

如朱標所說,堅固的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讀書人的“心境”破碎,被人稍稍一罵,就自己破防。

用通俗點的話來說,就是“氣急敗壞”。

朱元璋好奇地打量躺在地上大喘氣的王亮。

上次標兒罵死人,他沒能親眼看見。今天他終於見到了!等劉基來,我一定在他面前好好炫耀!

朱元璋一想到天天都想著重新復制標兒罵死人的神技,那張嘴一天比一天毒的劉基,就樂不可支。

對了,文吏呢!沒有人把這一幕記下來嗎?

朱元璋焦急東張西望,見李文忠和陳英各自從袖子裏摸出一個小本子在記錄。

雖然不知道為什麽李文忠和陳英的袖子裏有小本子和炭筆,也不知道他們怎麽會這麽及時地記錄,但朱元璋很欣慰。

不愧是我的義子,真是太……

他看向一旁探頭探腦,齜牙咧嘴,不知道傻笑什麽的朱文正,拳頭硬了。

他三個義子中只有朱文正一個人姓朱,為什麽姓朱的這麽傻?!

朱文正看到自家四叔兼任義父不善的眼神,挪動腳步,走到李文忠和陳英中間,左伸脖子右伸脖子,看兩個兄弟的記錄是否準確,並指手畫腳,指責他們記錄出錯,被李文忠狠踹了一腳。

王亮終於緩過氣。他瞪大著眼睛看著房梁,半晌不說話。

張玉十分擔憂:“老大人,老大人,還好嗎?喝點水?”

王亮就著張玉的手喝了幾口溫水,靠在張玉身上,重新開口:“依你之見,我這種人,是不是該直接以死謝罪?”

朱標搖頭:“活著比死了更難。若王學士有心重新為民,就努力活下去,用自己的學識幫助新生的大明。”

朱標很想說,是,你去死。

但他知道大明現在真的很缺曾經身居高位的文化人。

經過統計,從紅巾軍揭竿起義起,到大明建立,為元朝死節殉難的元朝進士多達四十人以上,這這些人絕大部分是漢人。

元朝的科舉斷斷續續,每次錄取僅有幾十人,且分左右榜,漢人進士只占一半。可見元朝進士這一群體對元朝統治的忠誠。

特別在南方大地作戰的時候,漢人進士群體比蒙古人鎮壓起義軍更加兇猛。在元朝大軍撤退後,他們自發組織鄉勇軍抵抗紅巾軍。

還有的人如張昶那樣背地裏謀劃,為瓦解起義政權使盡全力。

大明建立後,他們也一直與大明作對。直到大明成為新王朝變成了既定的事實,他們才大舉進入這個新王朝。

其實就連劉基、章溢、葉琛等人,也曾經是這群進士的一員,自發鎮壓農民起義軍。

在封建時代,對於封建地主們而言,階級鬥爭遠遠大於其他。

所以中途醒悟,為朱元璋鞠躬盡瘁,為百姓謀福祉的幾位大先生,才難得可貴。

朱標並不知道,當朱元璋剛建立大明後不久,原本跟著朱元璋的寥寥無幾的文臣被悉數排擠出朝堂。之後朱元璋朝堂上的文臣高官,被新科舉進入的人占據。

朱元璋很信任這些大明建立之後才科舉考上來的文臣。

這些文臣回報朱元璋的呢?是空印案,是郭恒案,是南北榜案,是朱元璋殺空了半個朝堂,被後世史學家評價為“冤案”的血腥暴動。

外國史學家,和認可外國史學家的人說,這些都是“以前元朝官場的潛規則,朱元璋自己不知道,沒有下令禁止,等他發現的時候就勃然大怒,並且不聽人解釋,這些都是官吏們一直以來的行為,並非官員刻意隱瞞,就大動屠刀,實在是冤案”。

在之後,朱元璋把曾經排擠出朝堂的文臣的徒弟提拔回來,讓他們圍繞在太孫身邊。

但只知道紙上談兵的年輕讀書人,和在亂世中摸爬滾打武德充沛的實幹老前輩完全不一樣。

章溢為實行心中井田制,將家中田地全部均分給了鄉親;建文帝身邊的文臣為了復興周禮,就是每天商量給宮殿宮門道路和官職改名字,弄得朝堂一片混亂,勛貴人人離心。

被蒙騙而不知就是昏君,找不到解決辦法胡亂殺人就是暴君。作為皇帝,無能是大錯。這些都是朱元璋這個大明皇帝無法辯駁之罪。

這個時空的朱元璋隱隱發現了禍端,仗著自家身邊幾位大先生還精神矍鑠,愣是壓著科舉,自己親自一個一個面試舉薦的人才,想先讓朝廷班子完善之後再科舉。這樣科舉上來的人,他才有時間去進一步培訓其思想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