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偶爾軟弱也沒關系(第4/4頁)

陳標又羅列了這次戰爭的損失。

人的損失,錢糧的損失,一個一個數字,全是陳標親手書寫。

在見到父母後,陳標的哭訴,和他在給朱元璋的請罪書中最後一段內容差不多。

“我知道理智上和戰略上我應該出擊。那支成建制的重騎兵是大明心腹大患,擴廓帖木兒更是大明心腹大患。最差的是擴廓帖木兒帶著重騎兵回到草原,這樣他就能培養出更多重騎兵……”

重騎兵是一支訓練有素的職業兵種,不是會騎馬就能當重騎兵。

這支訓練有素的重騎兵如果回到了草原,他們人人都能成為教官、成為將領。

重騎兵身上的掛甲也頗具技術含量。如果他們能帶著全副武裝回去,殘元掠奪的工匠們就能依據這些掛甲研究出新的重騎兵掛甲。

擴廓帖木兒回到草原,如果元太子被連番打擊後開始信任擴廓帖木兒,大明將遇見一個從心智和能力都磨礪成熟的可怕對手。

若重騎兵回到草原,殘元就能短時間內培養出新的職業重騎兵軍隊。

陳標選擇出擊,就是要將擴廓帖木兒和這支重騎兵都留下來,絕對不能讓他們回歸草原。

最差的結果,也只能是擴廓帖木兒回草原,這支重騎兵必須留下來!

陳標理智上知道自己的決定很正確,理智上知道……

但是如果他選擇閉城不出,明軍就不會死這麽多將士,甚至一個人都不會死了啊!

“我知道我沒錯,我還是好後悔。我要是沒出擊就好了,我要是守城就好了,他們就不會死,都不會死……”

陳標不顧弟弟們還在這裏,不顧這樣會很丟當哥哥的臉,他仍舊在父母懷裏說著不理智的後悔的話。

是啊,如果讓擴廓帖木兒和他的重騎兵回到草原,大明未來將死更多的人。

但這些人沒死在現在,沒死在他的眼前,沒死在他的決策中,沒有因為他的命令和指揮慘死,他就不用承擔這些責任。

陳標不想承擔這些責任。

他明明只要守城就好了,明明這些沉重的責任可以給別人承擔。他為什麽要逞能?為什麽要讓自己認識的將士們去打這一場慘勝的仗?!

即使他知道這場仗一定能贏,即使他知道這場勝仗在其他人眼中都是奇跡的大勝,但陳標也後悔了。

朱元璋和馬秀英緊緊攬著兒子,哭得說不出安慰的話。

他們知道,雖然陳標現在很後悔,很痛苦。但如果讓陳標回到過去,陳標仍舊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如果未來還有同樣的事,陳標也還會變成他現在口中那個“冷酷理智”的將領,做出同樣的選擇。

就像是朱元璋曾經做出過許多選擇,不是不痛苦,只是必須去做。

朱元璋曾經也將小兵看做一條條命,因為他也是小兵。

現在他已經不看了。

他以為自己已經麻木,但看著陳標的哭泣,他才發現,自己不是麻木,只是不敢去想、去看。

因為背負太多人命,這擔子太重了。只有放下一切,變得冷酷無情,將所有人人命看做錢糧一樣的數字,他才能做出決策。

朱元璋自己是這樣,他卻不知道該如何教導陳標。

因為他的孩子,比他還冷靜理智,又比他更善良心軟。

“不哭不哭,不想幹就不幹了。咱們回家。你也還小,本就不該承擔這麽多事。”朱元璋下定決心,“回家!你不是想出海經商嗎?以後咱們就出海經商去!”

陳標揚起哭花的臉:“真的?”

朱元璋斬釘截鐵:“真的!”

陳標吸了吸鼻子,扯著朱元璋的袖子擦臉:“以後再說吧。我得先幫北平百姓過冬、春耕,看明年能不能種出自給自足。還有我答應將士的祭奠還沒做,還有戰後撫恤金,傷殘幫扶……”

陳標一件事一件事數著,朱元璋和馬秀英眼中都是濃濃的無奈。

而在一旁聽著陳標哭訴,聽著陳標數著今後要做的事的弟弟們都神色黯然。但包括狗兒貓兒兩個最小的弟弟,他們黯然的眼神中也多了一抹十分明顯的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