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應昌上都輕松獲勝(第2/2頁)

藍玉看著那個被元軍逃兵砍死的高麗將領,沉默半晌,說不出是什麽心情。

“標兒曾經開玩笑,說人從歷史書中得到的教訓,就是人從來不會得到任何教訓。”與藍玉匯合的朱文正半開玩笑道。

他看到藍玉確實有真本事,便不再對藍玉陰陽怪氣。

藍玉淡然道:“屢教不改。”

朱文正嘆氣:“成功讓昏君逃了。唉,雖然知道這等昏君,活得時間越長,給我們大明留下的休養生息的時間更長。我還是差點就沒忍住取他的腦袋。”

元朝滅了,但蒙古可沒有。

元朝腐朽,但在草原上的蒙古眾部落依舊強勢。

元朝皇帝現在也是公認的蒙古大汗。他這個昏君大汗回到蒙古草原上,才能帶動蒙古繼續內鬥,以免短時間內出現一個替代昏庸的黃金血脈,重新一統草原部落的人。

這是陳標的獻策,朱元璋說標兒說得對。

“你不是很會撫民嗎?你去安撫上都那些官吏和宮廷女眷,我不耐煩處理這些。”朱文正伸了個懶腰,看向草原上西斜的夕陽,“先回一趟應天,和義父報告一聲,就可以在標兒身邊安心待著啰。”

藍玉:“……是。”雖然他對懶散的主將很無語,但不過是把男女老少全部丟進勞動改造營幹活而已,不會耗費多少精力,藍玉便懶得和朱文正辯解了。

朱文正這裏結束得很輕松,李文忠和陳英那裏也差不多。

元太子根本不會領兵打仗。但他以為自己會領兵打仗,親率應昌的元軍南下進攻甘肅。

陳英提著一杆長槍,瞅準元太子的華蓋,在元軍看見大明軍隊出現混亂的那一刻,只率領一百人,直取元太子的華蓋。

正坐著馬車往南邊趕去打仗的元太子,嚇得立刻搶了侍從的馬轉身逃跑,把應昌的元軍丟在了原地。

太子跑了,群龍無首,兩萬元軍就這麽被陳英一百人沖得陣腳大亂。

李文忠立刻率軍包抄,輕松吞下這兩萬元軍。

只是等他們趕到應昌的時候,元太子已經拋棄妻妾子女北逃了。

李文忠頗為無語:“他打仗不行,逃得倒快,連影子都看不到了。”

陳英甩了一下長槍,將長槍上的血色抖落:“正好,免得我們還要想個法子偷偷把他放了。”

李文忠笑道:“放歸放,我還是很遺憾沒給他身上帶點傷。一點傷都沒受,便宜他了。唉,這元軍怎麽這麽弱?”

陳英點頭:“不僅沒有重騎兵,甚至有一半的人都沒有騎馬。”

說到蒙古人,想到的就是騎兵,特別是重騎兵。但這支應昌元軍居然有一半是步兵。

陳英不明白蒙古人為什麽會變得這麽弱,但贏了就好。

他長長舒了一口氣,手握長槍看向北平的方向。

李文忠策馬與陳英並肩,也望向北平的方向:“朱文正那混球就罷了,標兒應該也贏得很輕松吧?”

標兒贏得很輕松個屁。

如果陳標聽到李文忠和陳英的話,立刻就能給他們解釋,為什麽元軍會變弱。

雖說蒙古人以鐵騎著稱,但鐵騎的盔甲十分耗錢,就算在大元最鼎盛的時刻,能稱得上鐵騎的重騎兵,也絕對不會超過三十萬。

就憑借這三十萬重騎兵,蒙古人就能縱橫歐亞大陸。

隨著元朝式微,蒙古人能維持的鐵騎數量越來越少。又經過連年的天災和農民起義,元朝皇帝冤殺脫脫,導致中央軍隊潰敗,元朝的鐵騎基本都落在了割據軍閥手中。

現在元朝中原大地上殘存的蒙古鐵騎只剩下兩支,一支為擴廓帖木兒所有,一支為孛羅帖木兒所有。

孛羅帖木兒的鐵騎因為北平潰敗而失落大半,剩下的零散心腹將領因孛羅帖木兒被刺殺,不戰而逃、而降,朱文正和藍玉幾乎沒遇到硬茬子。

不過就算沒有盔甲,蒙古人基本都自帶馬匹,湊一支輕騎兵應該也不難。在全盛時期,元朝的蒙古兵一人甚至有三四匹馬。

但因為元朝對蒙古平民的治理仍舊是“奴隸制”,即部落牧民都是貴族的財產。蒙古人當兵的時候和西歐封建主征“騎士”一樣,需要自帶馬匹和兵器。

紅巾軍起義後,因連番征戰,蒙古兵死傷慘重,馬也死傷慘重。大量牧民北逃西逃。

元太子雖然還能征得到兵,但已經征不到正值壯年的馬。如果有足夠的騎兵,他也不會被率領一百人的陳英沖到華蓋前,嚇得棄軍北逃。

以上解釋除了說明應昌之戰和上都之戰輕松解決的原因之外,更闡明了一個事實——如今元朝成建制的最後一支重騎兵,就在統漠鎮的戰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