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血腥廝殺名將末路

陳標所率領的明軍已經占據了絕對的優勢。

明軍有射程極遠的火炮,有威力和精度都較高的燧發槍,還有強大的士氣。

元軍經過鬥將和炮擊兩輪士氣打擊,將士心中已經蒙上了一層陰影。

但即使這樣,擴廓帖木兒仍舊很快就將將士重新聚攏,組織起強有力的進攻。

有一句話說,遊牧民族的驍勇善戰被熱兵器打成了能歌善舞。其實這句話並不對。

這句話應該是,驍勇善戰的遊牧民族抵不過工業化生產那海量的熱兵器,騎兵退出了主流兵種的歷史大舞台。

如果沒有工業化生產所提供的強大彈藥支持,即使陳標已經做出了黃火藥,重騎兵仍舊有一戰之力。

射程極遠的重火炮在重騎兵沖到戰場中界限之後,就停止了射擊。

小炮緊跟其後,進行第二輪火力覆蓋。

小炮沒射幾發,重騎兵已經沖到了離明軍不到兩百米處。

火槍、弓箭、弩箭依次射擊,用的是陳英發明的三段擊列陣,以最高效率對沖鋒的重騎兵進行打擊。

火槍、弓箭、弩箭的射擊都很準。

影視劇的大場面讓看多了影視劇的觀眾有個誤區,以為弓箭和弩箭不需要準頭,只需要拋射,以達成火力覆蓋。

實際上無論火槍、弓箭還是弩箭,最重要的就是精準,不可能直接拋射。一是這樣根本很難射穿甲胄,二是沒那麽多彈藥和箭矢。

打仗就是燒錢。

箭矢還能澆模批量制造,箭竿只能純手工。能成為兵器的箭杆,技術含量很高,制作非常繁瑣。一支箭的成本高達六七十文,這還不分盛世亂世。

也就是說,若在盛世,一文錢能買二兩大米,夠平民百姓勉強吃一天。一支箭的成本,就夠底層百姓活兩個月。

即便箭能回收,但回收的箭不過一二成,消耗仍舊很大。

不提甲胄兵器,只說箭支,就能知道為什麽在後世人眼中許多“雄才大略”的皇帝,在當時怨聲哀道,被怒斥昏君暴君。

如漢武帝那樣平定匈奴,以給漢家王朝創造穩定,還算是有原因的“自衛反擊”。餓死了當代人,保護了後世幾代人,不能算昏庸。

像隋煬帝那樣三征高句麗把國家征沒了,確實沒有什麽喊冤的余地。

高句麗在遼東一代,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打下了高句麗也不好開墾。隋煬帝三征高句麗,只是好大喜功,用百姓的命為自己鑄造戰功碑。更重要的是,他輸了。輸了之後不休養生息,直接“苦一苦百姓”,連續征伐高句麗完全是賭氣。

與後世專家所鄙視的不同,中原王朝在強盛的時候從來沒有放棄過出征。只是他們的出征,都會嚴格計算利益,大部分時候要有利可圖才會出兵。

否則最初的炎黃就黃河流域那麽一小塊地,怎麽會變成現在這樣幅員遼闊?

要知道長江流域,在秦漢剛大一統的時候,也可以被稱之為“南蠻”。

能回收的箭支就如此花錢,無法回收的彈藥成本更高。

比起隨處可見的竹木,無論是鉛彈還是火藥都更為稀有,制作工藝也更加困難。

農民起義軍中,只有朱元璋自己研發火器,其他軍閥基本都是繳獲元軍的物資。這也是朱元璋的軍隊所向披靡的原因之一。

陳標已經夠努力了。

他利用陳家的船隊調動物資,向朱元璋寫信求援,又殘忍驅趕北平周圍的流民,並嚴格控制城內百姓的物資,將其約束在餓不死的底線,才湊夠了這麽多箭支彈藥。

但這些箭支彈藥阻擋了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沖鋒的重騎兵沖鋒,盾兵還是和重騎兵狠狠撞在了一起。

當兩軍交鋒的時候,所有遠程武器都相當於廢棄。陳標已經退到了後方的指揮高地上,和帥旗、戰鼓、戰鑼站在一起。

陳標攥緊了拳頭。

重騎兵在箭支、彈藥覆蓋下已經損失了近兩成,以元軍被打擊過的士氣,應該已經出現了潰逃現象。

後世軍事理論中闡述,只要對敵軍造成百分之三的戰損,就能對敵軍造成壓制;造成百分之十的壓制,就可能使敵軍自行退去;戰損達到百分之三十左右,敵軍可能就無法組織有效的進攻;戰損達到百分之五六十,足以使世界上絕大多數職業軍隊崩潰。

這一支長途跋涉,只經過了短暫休息的蒙古重騎兵,居然在有了百分之二十戰損後,還能陣型絲毫不亂,組織起強有力的進攻,可見擴廓帖木兒強大的治軍和統帥能力。

當世名將,擴廓帖木兒名不虛傳。

但明軍中,薛顯、鄧愈、趙德勝是經歷過殘酷的洪都之戰的人。

他們和他們的軍隊,即使在天賦上本來比不過擴廓帖木兒和他的蒙古鐵騎,但經過血的洗禮,又有士氣加成,他們展現出的堅韌和兇悍,也稱得上當世最強的軍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