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太湖之上偽鴻門宴(第3/6頁)

主公這種人,以文人的標準看,該遺臭萬年!

可憐的陳標不知道以後自己編纂的書籍都會增加自家老爹一個“二作”。

他現在連自己未來會編纂哪些書籍都沒想過。

將領們的道德教材,一時半會兒還編不出來。朱元璋已經召集心腹文人們幹完各自手頭的活之後就回應天編書,只是不知道這群可憐的被壓榨的文人什麽時候才能把活幹完。

比如劉基接到朱元璋問他能不能這個月回來的書信,“撕拉”一下把信撕成了兩半,怒吼道“我就算真的是張良轉世也不可能這個月踏平閩廣!行軍的時間都沒這麽快!主公你的腦子呢!”。

徐達差點笑岔氣。

只是一個可憐的高級將領邊緣人物、降將胡深忍不住捂住了耳朵。

我不想聽主公的壞話,不想聽。

章溢拍著老同僚的肩膀:“習慣就好。”

胡深捂著耳朵使勁搖頭。不不不,我一點都不想習慣!

徐達再次差點笑岔氣。

他再笑下去,恐怕會比原本歷史上死的早,死因捧腹大笑墜馬而亡,成為歷史中的大樂子。

……

朱元璋作為明王、主公,一方勢力首領,就像是後世的甲方一樣,提出需求之後,就拍拍屁股做下一件事了,根本不管自己下屬如何焦頭爛額。

張士誠是個優柔寡斷之人。

他明明與朱元璋已經達成了協議,並將廖永安從牢中放出來,送往別院休養,但一直沒有下定決心用廖永安交換之前諸全州之戰中被俘虜的將士。

知道朱元璋如約稱“明王”,沒有搶他的“吳王”稱號,他的面子實在是有些掛不住了,才不繼續拖拉,願意與朱元璋在太湖當面商談。

張士誠的勢力範圍的中心是平江(蘇州)和杭州,太湖正好是他勢力範圍內;朱元璋的水軍較弱;廖永安就是在太湖被俘虜……張士誠選擇太湖這個地點,簡直和鴻門宴差不多了,完全沒給朱元璋面子,極其傲慢。

但以現在雙方的實力,張士誠不是項羽,沒有碾壓朱元璋,倒是有被朱元璋碾壓之勢。他此番行為,讓麾下謀士們頗為不滿。

當朱元璋欣然接受這離譜的商談地點,毫不畏懼地深入敵方領土後,張士誠麾下的謀士們就對張士誠更不滿了。

張士誠如此挑釁,就像是一個心胸狹窄的跳梁小醜。對比朱元璋心胸氣度,簡直不堪入目。

準備在張士誠和朱元璋簽訂停戰協定後就離去的施耳又忍不住醉酒哭了一場。

他甚至都懶得和張士誠分析這其中利弊了。因為張士誠自己挺得意的,好像自己又勝了朱元璋一籌。

廖永安得知此事後,若不是楊憲攔著他,他都氣得想自裁了。

若不是他,主公怎會遭受如此屈辱!

且不說主公前往太湖簽訂停戰協定,就說主公放棄了“吳王”的稱號,就讓廖永安難以忍受。

古代稱王,有地盤的都會以所占領地盤命名稱號。若是自創的稱號,基本都是草莽出身,要麽沒地盤,要麽沒文化。

只有在稱帝的時候,才會自創稱號。

江、浙、廣、閩皆是舊吳國所在地。主公已經幾乎將舊吳國土地收入囊中,僅有浙西一小塊還在張士誠手中。主公才是真正的吳王!

廖永安知道自己的身份地位,根本不配朱元璋用這樣的退讓來換取!

他帶著巢湖水軍投靠朱元璋,但巢湖水軍也不過萬人罷了,和帶著部族來投靠的鄧愈差不多。何況巢湖水軍並非他一人勢力,還有部分軍士是俞廷玉、俞通海父子的部族。

他的地位,只是因為朱元璋手下缺水軍,才比其他投靠的將領稍稍高一些。

可巢湖水軍有他弟弟,有俞通海,且這麽多年已經完全變成了朱家軍,不再是他廖家的部族。

他廖永安已經對巢湖水軍沒有任何用處,對朱元璋沒有任何用處。朱元璋來救他,只是處於純粹的感情因素。

廖永安慟哭不已。他在朱元璋麾下也沒待多長時間,何德何能得朱元璋如此看重?

楊憲安慰:“你壓力別太大,這些代價主公和陳公子都算過,不是什麽大事。吳王算什麽?主公現在是大明王,以後是大明的皇帝,一個稱號,虛名而已。用虛名換你,主公和陳公子都認為很劃算。”

廖永安仍舊不能釋懷。

楊憲道:“你若心裏難受,等回主公身邊後,對主公和陳公子更好一些便是了。你還有幾十年好活,幾十年還還不了這恩情嗎?”

廖永安立刻道:“我廖永安這條命就是主公和陳公子的!”

楊憲笑道:“那你還愁什麽。不過你在外可別說你這條命是陳公子的,特別是別在陳公子面前說。”

廖永安擦幹眼淚,道:“我明白。我只是對你說說心裏話。我相信你不會對外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