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第3/4頁)

但陳標要做海上生意,朱元璋就先集中力量把福建打了。現在倒了個順序。

不過張明鑒卻沒有多占據揚州幾年。因為朱元璋跑去打福建了,一通蝴蝶效應之下,鎮南王孛羅普得了元朝更多支援,在揚州多待了一兩年。

元朝軍隊退出揚州後,繆大亨才提議攻打揚州。

朱元璋的部下們都知道自己比較弱小,行事都很苟。直接與元朝主力軍對上的事,他們目前是絕對不會做的。他們只能跟在韓宋後面敲敲邊鼓,再在南方搶些地盤,才能夠勉強生活的樣子。

現在韓宋和元朝的交鋒推進到了高麗、沈陽、開封一代,他們的手腳才放開了一些。

揚州是漕運重地,他們肯定要攻占。

眾人商議之後,決定先包圍,再勸降,然後以揚州城中事誅殺張明鑒。

雖現在有不殺降將的規矩,但張明鑒在揚州的事一公布,朱元璋把張明鑒千刀萬剮,其他人也不會說朱元璋不對。

騙降什麽的,只要臉皮夠厚,剩下的交給朱元璋麾下的筆杆子就成。

對張明鑒的處置廢不了多少心思,他們現在愁的是,揚州已經變成了一座死城,要如何恢復揚州漕運中樞的功能。

朱元璋麾下將領眾多,能治理一方的文臣卻很少。

最先投靠朱元璋的李善長等人大多小吏出身,且都大多是淮西人。

若讓他們直接盤活一整座曾經繁華過的南方城市,至少現在李善長還做不到。

那交給才投靠朱元璋不久的江浙文人?

朱元璋非常不樂意。

江浙文人向來看不起朱元璋和紅巾軍。

在中原一帶反元的時候,江浙士紳各個都是大元忠臣,拉起鄉勇屠殺紅巾軍。

現在韓宋打到了北方,許多蒙古人都打出了反元的招牌,江南士紳還是大元朝忠實的臣民,對起義軍嗤之以鼻。

直到朱元璋、張士誠、徐壽輝等勢力把江南士紳砸了個稀巴爛,他們終於開始“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選新的主人投靠。

但江浙文人都不選朱元璋,看不起這個朱乞丐、朱和尚。朱元璋是請也請不來,征了也辭官。

比如後世被吹得神乎其乎的“浙東四先生”——劉基、宋濂、葉琛、章溢。

直到朱元璋占領了大半個浙江,這群人終於開始急了。

歷史中,要到了明年,李善長多次向朱元璋強烈推薦“浙東四先生”,朱元璋才將這四人征召了來。

之後這些人也藏著掖著,頗有些捏著鼻子強就了朱元璋的意味。

所以朱元璋才會在建國後,封了江浙文人功勞最大的劉基一個陰陽怪氣的“誠意伯”。

後世電視劇中,多把江浙文人當做忠臣,淮西文人當做奸臣來描繪。一些野史也將明初“淮西”“江浙”兩派文人爭鬥寫得精彩紛呈。

其實江浙文人在明初根本沒能進入過皇帝的視野,完全沒資格和淮西文人比。

即便是洪武皇帝殺光了大半個朝堂,但也沒想過讓江浙士紳來充盈朝堂。

所以江浙士紳聚在了朱標身邊,試圖從太子入手。太子朱標死後,他們大多繼續跟隨太孫朱允炆。之後被朱棣一窩砍了,再次沉寂。

明中期後,他們才漸漸占據朝堂。東林黨人們就是江浙士紳的代表。

之後話語權被他們把持,各種野史和小說加成下,劉伯溫成了明朝開國第一功臣,甚至衍生出什麽斬龍脈的傳說,仿佛劉伯溫成了地上仙人。

連劉伯溫被封“誠意伯”,也是李善長等奸臣搗鬼。明明李善長是劉伯溫的伯樂。

朱元璋知道江南士紳讀書很厲害,文人們個頂個的強。以後他要當皇帝治國,肯定少不得江南士紳的支持。

但至少現在,朱元璋牛脾氣犯了,特別不想理睬這群人。

他甚至看到江浙那群眼高於頂,各個等著他“三顧茅廬”的名氣超大的文人們,有些犯惡心。

於是這場會議便暫時將這個問題擱置,先把揚州打下來再說。

李善長嘆氣後留了下來,私下對朱元璋再次重申了重用江浙文人的意見。

朱元璋滿臉憋屈。

李善長道:“大帥,你至少把浙東四先生征召來。他們四人都有諸葛之才。”

朱元璋甕聲甕氣道:“先生才是再世諸葛。”

李善長哭笑不得:“我有幾分能耐,我自己不知道嗎?大帥你要說我是在世蕭何,我還能厚著臉皮應下,再世諸葛可不成。朱先生倒是再世諸葛,可惜已經年老,除了在大策略上給大帥謀劃,攻城略地的細微之處,還需其他謀士隨行。”

朱元璋望天吹起了口哨,試圖耍賴。

李善長在朱元璋微末之時跟著朱元璋,和朱元璋私下也是好友,見朱元璋這無賴模樣,並不退縮。

他繼續苦口婆心道:“大帥未來注定會成為皇帝,江浙士紳注定會成為大帥你的臣民,未來你遲早會用他們。現在大帥正是用他們的時候,怎麽能因噎廢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