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若說南音膽大,她常怕見生人,摘下帷帽簡直像被扒了皮,光天化日人多了簡直不知要如何是好。若說她膽小,對權貴又常常沒甚麽敬畏之心,不像旁人忐忑不安、畢恭畢敬。譬如面前的綏帝,她雖知他地位非凡,這會兒見了人卻仍能神色自如地打招呼。

不知是否從前兩面看出了她的性格,綏帝跟前依舊沒甚麽人。傳話人林錫一帶到就退下,如今遠遠守在亭外,四周空曠,唯有他們幾人在這山腰之中。

“上次匆匆拜別,有失禮儀,祭天大典中見到娘子身影,便請來一聚。”這是林錫去請人時傳的話兒,到了亭中,綏帝也這麽說,南音搖頭回,“事出突然,無事的。”

她作不出畫兒,正不知要如何解決,收到邀約沒多想便應了,也是想換換心情。

二人在亭中落座,綏帝親自執壺倒茶。

他很少做這些,起初有幾分生疏,漸漸動作就流暢了,但話兒還是很少。修長的手指勾著壺把,不像在做伺候人的活兒,舉手投足間很有種莫名的韻味。

隨著他的動作,澄澈茶湯倒出,茶盞連同點心一同被推向了南音這側。這種無聲的善意,能給南音一種格外的安心感。

她自己也發覺了,從見到這位李洵公子的第一面起,她的拘束就比面對旁人要少許多。許是他太君子,一直保持著恰到好處的距離,直到如今算是小熟識了也沒變,依舊自持守禮。

如水流自然而然淌過,交往起來,絲毫不會令人局促。

默默相處了會兒,綏帝出聲,“祭天大典後便是拜謁道祖,可要去?”

南音說不用,道出部分事實,“我喜畫,今日也是為大典作畫而來,不想做其他。”

“已作好了?”

“沒有。”南音雙目瞭向遠方,用很平靜的語氣道,“李公子應該看得出,我這雙眼睛有些不同,自幼便得了病症,看人視物都不如常人。方才觀大典也是,看不清其中內容,也就作不出畫。”

綏帝頓了下,道:“我方才觀了大典,亦學過丹青,或許可以給娘子一些助益。”

他從來不是說空話之人,南音輕輕眨眼,就隨他安排到了清樂宮的一處小樓,其中已備好各式工具,凡作畫所需,一應俱全。

因不知南音喜歡哪部分,綏帝準備將整個祭天大典所見全部畫出。這毫無疑問是個費神的活兒,他不疾不徐地鋪開巨大畫紙,持筆點墨。

起初同樣是勾勒輪廓,南音走近看去,發現他運筆極有技巧,停頓忽重忽輕掌控自如,在他筆下的線條也是粗細、淺淡分明,濃墨淡影轉換之下,很輕易就有了景物由遠到近的區別。

時人講究意境,注重畫中有詩,他卻不同,完全不在乎其中意象。從他的筆下,南音漸漸看到了一個完整的清樂宮,以及恢弘盛大的祭天大典,甚至其中的小道童都纖毫畢現。

她的目光轉到了那只運筆的手,指節寸寸分明,每一處都充滿了力量感,也正是這樣的手,才能對力道把握那麽精準。

且她注意到,他沒有用甚麽顏料,光是用墨水作畫,就做到了“不使丹青,光彩照人”。

無論是手法,還是畫出的圖,都為南音平生少見,不知不覺她就沉浸其中。

一個看得入迷,一個畫得專注,如此一個多時辰就過去了。

綏帝停筆時,外頭的冬陽已經到了正中。他準備轉轉凝澀的手腕,才發現身側的小姑娘不知何時站得極近,正緊偎在他臂旁,烏黑的後腦對著他,青絲散到耳畔都絲毫不察。

即便隔著衣裳,溫軟的感覺也好似透過布料傳了過來,有一種極淡的香在鼻間縈繞,似乎是她的氣息。

他動作微滯,見她在專心看畫,不想驚動她,便保持著身姿不動。

許久,南音終於回神,擡首看向綏帝,面上充盈著崇敬之情,“李公子丹青筆法自成一道,已是大家了,南音不及您萬一。”

她面色微微紅潤,像見到了敬仰的長輩,滿是崇敬之意,和之前無聲的模樣不同,瞬間就鮮活了起來,眼尾的一點紅痣更是流光溢彩,使容光更盛。

綏帝知她愛畫,但沒想到僅一幅畫就能見到她這模樣,依舊沉靜道:“我習畫十余年,師從名家,這並非我獨創的筆法。”

“習畫亦需天賦,能夠將所學運用自如,也是不可多得的天資。”

南音想了想,小心詢問:“不知公子可否將這畫借我仔細鉆研一番?不為臨摹,只是借此了解大典盛狀。”

綏帝本就是為她所畫,自然無有不可地應了。

接下來的時辰,小樓中格外靜謐,南音認認真真將畫卷的每個角落看遍,又變成了心無旁騖的狀態,這時候尋常的風吹草動是驚動不了她的。

綏帝則找了本法經,靜坐窗畔,看書的時候偶爾擡眸掠過一眼沉浸在畫中的小娘子,手指拈過書頁,發出沙沙的翻閱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