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四(第3/4頁)

陸長風道:“最後一個證詞,秦城問他幹什麽,他說他出去買酒,所有的時間點都卡的嚴絲合縫的,根據這三個時間點的證詞,基本可以斷定秦望離開了家。”

“對,這些重要的時間點,都在向我們傳遞一個概念,秦望離開了家。”

邱少揚說道:“當我們抵達秦望家的時候,發現他的錢包,手機,鑰匙都在家裏,他既然要去買酒,還能和村民說出自己的此行目的地,那就說明他意識還算清醒,怎麽會不帶錢就出門?可要是他意識不清醒了,又怎麽會每個時間點都能卡得這麽嚴絲合縫呢?這是一個完美的證據鏈,可秦雙嶼在我們錄口供的時候,說門是鎖著的,秦望沒有拿鑰匙出門,門為什麽會鎖?而寇晴沒有回過家,反推一下,如果秦城沒有在路上遇見秦望,秦小飛也沒有在村口遇見秦望,而秦家旺更沒有看到秦望從他家門口經過,秦望甚至沒有出過門,而秦雙嶼在門是不是鎖著的問題上撒了謊,那麽這個案子的反推證據鏈,是不是也能成立?1+1=2的同時2-1=1。”

提出了一連串的疑問之後,邱少揚繼續說道:“法醫驗屍報告上說死者是在用餐後一小時左右死亡,而秦雙嶼他們晚上一般是七點半左右吃晚飯,那麽當時推斷的死亡的時間就是在八點半到九點之間,根據村民提供的時間線,這個時間剛好就是秦望就不在家。那麽就算按照這個時間線來計算,秦望他們村到縣城的距離大概是五公裏,減掉和秦城相遇的一公裏,他走到縣城還有四公裏,他大概要50-60分鐘才能夠走到縣城,大晚上地走五六公裏,就為了去縣城買個酒,還是走著去?是他瘋了還是我們瘋了?”

有位警察說道:“可是如果他這個時候頭腦不清醒呢?有些人喝多了,什麽事情都幹。”

邱少揚朝提出問題的警察看過去,是一位戴著眼鏡,看起來年紀不大的警察,看他肩膀上的肩章,應該是剛剛轉正沒有多久:“你能提出這個問題,說明你也在認真地跟著我的思路思考這個問題,那麽,你代入一下,如果你是秦城,你看到了你們同村,一個誰家有困難都會伸出援手,喝醉了的狀況下要走路去縣城買酒,你會做什麽?是不管他就讓他走過去,還是你會勸說他不要去,讓他回家?”

那位警察說道:“您這個解釋,未免太牽強了一些吧。我們辦案,是要基於以上所得到的信息從而做判斷,而不是一味地靠你的個人推斷。”

李燕山感覺這一切就像是昨日重現,仿佛看到了當年支隊長質疑邱少揚的場景重現,立刻厲聲制止:“伯跡洋,閉嘴。”

邱少揚擡手制止了李燕山的呵斥,和伯跡洋解釋道:“警察破案要基於事實為基礎確實沒有問題,但是你所看到事實,就一定是真正的事實嗎?警察辦案,證據是一部分,經驗也是一部分,本案的死者死亡原因是被人捂死的,就算村口和路上都沒有監控,偌大的縣城只有一條主路,結合死亡時間,如果按照你認可的,死者已經在八點四十分就和秦城見了面,隨後秦城回家而秦望繼續步行前往縣城買酒,那麽死者秦望就只能是在這段路上被人用枕頭被褥一類的柔軟物體捂壓口鼻孔從而導致其死亡,而後被拋屍在泌陽森林公園的湖泊邊上。對嗎?”

伯跡洋按著這個思路,點了點頭。

“如果你認為我的分析是錯誤的,那麽我們也可以分兩路進行,你且看看昨夜有多少車輛經過縣城,在對應的時間段內,進行一一排查,而後你就可以知道你認為的真相,是不是真正的真相。”邱少揚說道:“有質疑是好的事情,根據已有的證據去進行推論,也是好的事情,單作為一名警員,你需要去辨別證據的真偽,如果每個警察都只相信自己看到的證據,那麽每年將會有多少起案件成為冤案。”

伯跡洋道:“就算證據不全都是真的,那你所說的倒推,最終推出秦望根本沒有離開家,就是死在了家中,那你的意思,就是所有的村民都在撒謊,聯合起來做偽證欺騙警方?你覺得這樣的可能性又有多大?”

邱少揚淡定地笑了笑:“每個人做事情都有自己的行為邏輯,那麽你有沒有注意到剛才的照片裏,現場的痕檢取證人員在死者家的冰箱取證的照片裏,死者的冰箱還有冰凍的酒,墻角下也還有恒溫的酒,從死者家裏的擺設不難看出,死者是一個非常注重物品排列的人,鞋架上面,鞋子的分類也同樣十分規整,由此也可以看出,死者的邏輯十分縝密,行為十分規律,可死者居住的臥室枕頭隨意疊加擺放,被子卻是整齊平鋪在床上,既然死者都能將被子整齊擺放,為什麽枕頭擺放卻不平整?按照死者擺放物品的習慣,這就違背了他本身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