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另一本盛燕史(第4/6頁)

容錚沒有特地提起輿地女子,她只是道:“朕尊重輿地的民俗,但也希望輿地能夠學習衛地提高生產,畢竟衛地還少貴地兩個省府,產量和貢獻卻是超過爾等的一半。”

此話一出,輿官們紛紛羞愧起來。卯丁身為軍機閣大員,他也尷尬地不敢擡頭了。

其實他已經看出燕人女子地位的升高,就是因為她們可以像男兒一樣為國貢獻,所以她們的地位自然會上升,這一切不是因為陛下特地定下什麽政策強行提高女子的地位,而是燕國女子自己爭氣,用實力抗下來的地位。

這就相當於汗馬功勞,燕國女子貢獻國庫的份列就是在證明她們以後在盛燕的地位會比現在還重要。卯丁就是看見這個趨勢讓自己所有的女兒去讀書,讀不好的,他都丟到巡察衛去了。起碼還能撈個武吏的身份,這樣值得了。

同時卯丁和不少各地官員也多虧了,女子地位升高,陛下在暗地開放一些官位讓他們的家族多了一份上位的機會。

不用只靠自己家的敗家子了,女兒厲害了選招贅,生下的孩子都還是他們家的血統。

因此女子為官的推動也沒有像容錚想象的那麽困難。

起碼既得利益體是不會因為舊觀念而放棄自己的利益,只要利益是共同的,不需要她去推動女子平等的地位,這些人就會自動推起一股潮流。

畢竟女子的價值得到了表現,對個人對整體是有巨大的貢獻的。同樣利益也在加大。

而輿官們在被衛官燕官攻擊後,他們的聲調就小了,這時衛官的聲調反而比燕官大了,因為衛官在上次秋收以占燕國七成貢獻而自居,並且容錚看見衛地發揮了沿海便利後,她加大了對衛地的贊賞。

不少地方還有她親筆簽名贊美的地方,風土人情好的贊美,貢獻織布之新鄉的贊美,還要水師寶坻的贊美等等。

但凡是容錚的贊美,她的語言似乎就有股魔力一般,讓民間對衛地趨之若鶩,一時之間衛地倒成為了新燕人們最向往的棲息地。

新江南府的美名也落在了衛地的頭上,畢竟衛地確實有四季宜人的氣候,名副其實,容錚出去的時候,還帶過燕兒去那裏摘過龍眼,劃過龍舟。

可以說衛地的民眾很會過好自己的小日子,相反輿地就差了很多了。

甚至輿地還被不少新燕人評為最窮最跟不上時代的地方。這讓容錚多次出政策去扶持輿地,激勵輿地都沒有多少效果。

這在所有新燕人看來,天帝之女下凡的陛下她去扶持輿地,輿地都站不起來,那輿地還真的是爛泥扶不上墻了。

但凡是被陛下扶持過的地方,哪個不是成為了富庶鄉府,就比如兩林鎮口城,十三地,哪個不是欣欣向榮,就輿地不爭氣。

然後輿地在兩地的輿論下,甚至還被兩地暗諷為輿人智商低,不配為新燕人。

為此輿地民眾們天天抗議這種言論,可他們不少人去了衛地和燕地時,心裏又不禁羨慕兩地,覺得他們活的比自己更像人。

哪怕輿地民眾生活比以前好了,可輿地燕地比他們過的更好。

於是在這種極度不平衡的心態下,輿地民眾掀起了一波全面效仿燕人模式的行動,反正是好的都超過來,他們要發展,他們不能被燕地衛地看不起。

輿官們也急於改變自己在朝廷的地位,改變自己在陛下眼裏的形象,所以他們紛紛支持輿地進行自發性地改革。

可能是輿地文盲率實在太高了,改革起來特別的困難,一個月推動下來,女工部和街道辦剛創立,就有輿人過來鬧事了,理由無不就是輿官教壞他們婆娘。

他們男人為什麽不能織布。

後來,有個特地在燕地學習的輿官讓男人們和女人們比賽織布,毫無疑問,男人們輸了。

而且織布能夠得到的利潤是比種莊稼還多的,更別說最近一年陛下特地給他們去掉了一半的田稅。可相當於與衛地和燕地,比他們多出一半的田稅,但他們還是蒸蒸日上,賺錢賺到手軟。

難不成真是他們輿人的智商有問題?

然而等從燕地出來的年輕輿官告訴他們,不是他們智商的問題,是他們沒有向衛地那樣有先天優勢,因為衛地靠海,多數男人出去打漁,女人們就在家裏織布,所以是男耕女織的典型代表,再加上衛人的傳統是在家聽女人的。所以織布車發下去,衛女們早就有經驗了,她們不需要人帶就能自成一體。

相反他們輿人女子,雖說也可以織布,但家裏和家外都是他們男人說了算,缺乏柔力,女人們多數就變得沒有主見了。

而他們剛好遇到需要女人們有自己主見的時代,所以輿地自然落後了。

至於罪魁禍首是誰,自然是他們輿地的男人們!不是自己擅長的,偏偏強行亂來,該讓女人們履行的責任,他們也多管閑事去做了,導致自己地方的女人都巨嬰化了無法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