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她和她的孩子(第2/6頁)

本來容錚就是時隔三百年又一個大一統的皇帝,她現在有絕對的權力決定任何人的命運。鑒於容錚不是開國皇帝,但她卻是九州園大一統,盛燕創始皇,所以讓後世在稱她的謚號是燕高祖還是燕太宗時,一度成為了歷史迷們始終討論的地方。

但是她的貢獻卻奠定了後世燕華人的身份。

農作物的生產,織布量的紗錠也增加到八十八個,織布量越發創新高,民間女子也隨著紡紗車,參與經濟貢獻而開始拋頭露面。

雖說還是有古板保守的家庭認為女子不可拋頭露面,但大多數為了生計還是讓女兒出去讀書出去做事,再加上民間的家庭裏互相影響,那些沒有讓女兒出去尋工的人反而在別的家庭成為了窮家庭和富家庭的區分。

這在盛燕現在的社會已經成為了主流的判斷,如果你的家境不怎麽樣,兒子又少,女兒多卻還是沒有擺脫饑餓,那就是你家沒有響應政策讓女兒出去務工賺錢,你家既然那麽傳統,那他們家女兒嫁進來豈不是要受苦?

於是這些家庭在新觀念的包圍下,逐漸也不得不改掉陋習,將女兒送出去見見外面的世界。

而現在判斷一個家庭是否門第好,還得看他的女兒有沒有出去務工?或者讀書了,現在在哪個衙門口做事?如果不用做工還讀了書,十有八成就是殷實門第,哪怕不是很有錢,這樣的家庭也非常有前途。

這種不用在外工作的家庭反而成為了盛燕民間的追捧。

也有官員不喜女子為官,開始夥同其他官員扭成一股勢力反對女子入仕途讀書,因為這和戰時不一樣,現在已經大一統了,所以不需要那麽多後勤女官,尤其是地方女吏。

這樣反而會使得男女大別模糊,造成更多官場上的貪腐,甚至還以女兒家名節來做文章。

容錚結合當下社會,她推出了一個女官的待遇和保障,那就是女官在遇到上官威脅,下官的騷擾可向巡察衛立案。女官的聲譽將會是朝廷的聲譽,同樣其他官員的聲譽也是朝廷的聲譽。

這條規矩直接讓那些還有諸多借口的官員閉上嘴巴,還有人不死心去拉攏別的官員一同進言,可不少官員家裏的女兒都在陛下開放女官制度後受利了。雖說女性在生理優勢處於弱勢狀態,但又不用她們上戰場,所以一些不需要體力,可以調節人事後方的職位卻特別需要女性。

開始還有很多男人不適應,等這三年戰時的調控下,不少人逐漸認識到女子參與的重要性。

於是,既得利益者紛紛模棱兩可起來,一邊覺得反對的人說的對,一邊又不松口一起向陛下反對女子為官。

更何況現在很多女子通通都擠在陛下新創的工藝科,科部去了。

那些文科大權的官員已經占據了位置,見自己的官帽沒有威脅,他們也紛紛不願意得罪陛下,倒是有三公大臣開始提起陛下子嗣問題了。

身為盛燕女皇陛下的容錚,怎麽能沒有子嗣?

三公大臣就開始了倚老賣老地希望陛下能夠考慮一下子嗣,因為她現在已經快二十五了。

容錚每次聽到子嗣一時,她都會把生產力生產線模式給搬出來,讓官員們盡管教會輿地和衛地的百姓參與生產,為盛燕做出貢獻。

而且她還給定下了盛世的標準,從前的盛世只要餓的人少,勉強溫飽就算是盛世了。

這一天她將這個盛世的標準線提高了,提高到,百姓要達到吃的飽穿的暖一個月起碼能吃上五次肉的才算是盛世。

這個標準頓時讓三公大臣氣壞了。

本來這是好事的,但三公大臣為何覺得生氣,那是因為他們認為陛下在定一個不怎麽可能實現的目標,因為在他們那個年代一個月能吃上五次肉的人家已經算是富人了。

陛下此舉分明是在推脫子嗣一事,然而三公大臣們誤會了。

容錚十分無語,現在已經沒有了戰亂,她也不能每次都對大臣們那麽強硬,搞得君臣關系不好,那是不利於朝廷運轉的。

現在的三公大臣在她看眼已經算是難得開明的群體,只是他們沒接觸過更美好的社會,所以認為現在才是最好的。

於是,容錚將自己在戰時給制定的計劃全部重復了一遍,再加上去年的收成,歸入國庫的資金,才勉強讓三公大臣松了口氣。

同時三公大臣們感受到陛下還算敬讓他們的態度,他們也收斂了許多,知道自己此時不能再得寸進尺了。否則那才是逾越了做臣子的本分。

之後子嗣的話題也不了了之了。

華太後,也就是太皇太後終於被接近宮裏來了。此時的她已經沒有多少精力去爭權,她也沒有這個能力去爭取了。

只不過,她想回到沈家,回自己家。

容錚允許了,並且希望沈立林能派人侍奉她到最後。沈立林將華太後最喜歡的侄孫送到她膝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