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太子愛民如子(第2/4頁)

大燕的百姓們在聽書館內,聽著說書人講起此事:“如今太子殿下要背負七萬人性命,真是被敵軍反咬一口,防不勝防。”

“輿國輿人,果然是蠻夷,蠻夷啊!他們根本就沒有人性可言!”

在場的讀書人也紛紛道:“太子明賢之風素有美名,她為了鎮口城百姓投入大量的資金,便是為了解決西北山民的生存問題,我們相信太子殿下不會放棄山民們的!”

而另一個讀書人卻道:“如果放棄也是無奈之舉,我們都不能責怪太子殿下。”

最後那個讀書人氣得臉色通紅:“能用條件交換出山民,為什麽不救?太子殿下如果不救我們還看不起她了!以後我們都不支持她了。”

聽的百姓們紛紛義憤填膺道:“這些輿狗實在太可惡了,他們就是要讓太子殿下下不來台,給她制造麻煩。”

“這救不是,不救也不是,太子殿下該怎麽辦?”

“陛下本來就不喜歡太子殿下,他會不會趁機...。”

“好了都別說了,我們不是有天降奇兵,根本不需要怕那些輿狗。”

“那就能救多少就救多少,救不了也聽天由命了!”

“話不能這麽說,輿狗挾持了我們燕人,不救他們的話,當初輿狗打過來的地方如果變成是我們這些地方,拿我們當人質,你說不救,豈不是寒了所有燕人的心。”

於是,所有百姓都認為該救,所有的百姓也為太子殿下面臨這個難題而擔憂。

就連朝廷百官也在記得團團轉。

如今京城士子圈內,以林殊為首的人大部分已經被安排到河間府去了,剩下的還是林殊。

林殊聚集大家為太子想策,總共定了三策,那就是先安撫,暫時退一步,最後反擊。

這是目前最好的辦法,他們通過黃禹直接上交到容錚手裏,不知不覺林殊等讀書人也有了和容錚直線的渠道獻策了。

這也是林殊為何留在京城一直默默地等待太子回復的原因。

然後沒出一天,黃禹果然親自帶信過來,只不過這一次黃禹是來警告林殊的,他特地道:“殿下珍惜你的才華,也不是讓你這個時候自不量力迎頭而上,林公子,您給咱家聽清楚了,萬事莫要強出頭。”

黃禹說完就離開了,只剩下林殊看了太子親手寫的信後,他不再參與此事,他認為自己應該往其他方面出力,而不只是西北,畢竟大燕可不止一個西北,各地還有不同地區的百姓需要治理。

而士子們見林殊被太子殿下警告了,他們紛紛不解起來:“林兄,太子殿下為何在這個時候拒絕我等?難不成她並看不上我們的獻策。”

話出,林殊就親自跟他們解釋道:“很簡單,太子殿下心胸寬廣,她在意的不止一處百姓,這大燕還有更多的百姓需要我們這些人去提供治理改善民生的計策,我們眼下應該著重先在這一點下手。”

然後他又提醒大家在沒有入朝為官時,他們不能在西北這件事落得口風。因為他們已經開始被人盯著了,現在這個時候正好槍打出頭鳥,他們不要這個時候上去被人抓到把柄,以此造成損失。

這些士子們被說服後,他們也贊成此說法。

只不過大家心裏都在打鼓,太子殿下如今面對這進也不是退也不是的境況,她該如何解決?

明明燕軍已經在前方全面碾壓輿軍的優勢,甚至消滅輿軍都是時間的問題。現在好了,那七萬山民反而成為輿軍苟延殘喘的機會。

就在大家痛恨輿軍卑鄙無恥的行為時,朝廷的百官也認為既然他們是戰勝一方就絕不能像輿軍妥協,這是輿軍的一個試探,這次他們答應了,下次自己人就會陷入被動的狀態,而宋闖會因為山民不斷提出過分的要求。到時候不僅對不起在前線犧牲的燕軍,更對不起那些幸存者!

這是大燕最不能容忍的地方。

同樣,七萬山民的性命非同小可,朝廷也不能讓山民們給輿軍陪葬,否則燕國沒有保護好這七萬山民也會讓燕國民心大落,對朝廷的管教產生動搖。

到時候可不是簡單的安撫,改善民生能解決的。

百官們第一次因為宋闖都開始同仇敵愾,團結在一起。

這個時候容錚看見葛秋請示親自上戰場,以他為主去跟宋闖談判,如果不成功也是他葛秋的事情。

劉進是這樣,其他人都是這樣的。

甚至是武將都願意背負罵名,只為了這一次既不能獨斷,也不能讓步的局勢。

容錚看著這些人難得齊心一次,他們願意為君負擔倒是令她感動,但眼下她必須做出一個反應了。

於是,容錚在大家的注視下親自發了一封不再是勸降,而是協議書協商擬定書讓燕談判軍師送到宋闖手裏。

容錚的這個舉動頓時舉朝震驚起來,對大臣們來說太子殿下此舉分明是有妥協的成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