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太子返朝監國(第3/3頁)

那麽達到溫飽了,民眾們自然想換點新鮮的,於是有米的地方就有人特地帶著米糧,走山涉水,去偏僻的地方以物換物。

要麽用米跟獵人換肉,就是用米換幾籮筐青菜什麽的。

總之桃花縣變成富米縣的名聲就這麽打響了,讓很多窮山僻壤的地方聽說原本貧窮的桃花縣突然富了,他們也產生了進桃花縣入駐的想法。

剛好桃花縣盛產一些水果,是別的地方缺的,於是桃花縣令給譚西知府寫了份信請示他,希望他能為桃花縣開一條商道的便利。

譚西知府現在本來就缺人手,然後兩人就這麽搭上了,譚西知府主動給桃花縣讓了條道,讓他們運輸水果來河間府六縣。

於是,桃花縣的運輸隊開始建成,他們致富的路也開始打通為以後成為大燕國最大的富縣作為鋪墊!

而監國的第一天,大臣們原以為太子會趁機立威,結果他們沒想到太子對穆王決定什麽,她就支持什麽,直到穆王有些不自信開始越來越下決定。

他凡事都喜歡問太子。

而太子則是對他單單對他說了風險兩個字,穆王好像就懂了一樣,可是大家都不懂,所以朝廷搞得像他們兩個人的開堂會。

趙思年幾次三番提醒王爺,王爺都沒發現,他現在的注意力全在太子的身上。他現在就跟個虛心好學的學生,太子說什麽,他都會舉一反三,甚至有了新的突破。

這在趙思年眼裏,王爺的成長顯然比以前快多了,從前是幾件事才有的收獲,現在卻因為太子的二三句話而收獲頗大。

讓趙思年的心情十分復雜,因為在他看來,穆王殿下現在越是成長,他就越依賴太子殿下。

如果到最後他無法擺脫對太子的依賴,就注定會成為附庸。

這才是趙思年擔心的問題!然而王爺對此卻沒有多少危機感。所以趙思年是瞧在眼裏急在心裏。

同樣堂下的大臣們,以葛秋帶頭,他從開始就不敢放松,生怕太子有什麽決定。如果她有什麽決定和建議,他肯定要站出來第一個反對的。

沒想到太子幾乎什麽要緊的話都沒說,只是一味給穆王建議,教穆王怎麽做。

這讓葛秋十分不是滋味。這麽不滋味還是因為太子的想法頗有新意,而且她出口就滿是點子,試問這份天生點在朝政的才能,誰不會羨慕。

惋惜的是,太子是沈家的外孫就算了,但她偏偏是被太後帶大的。

若是太子得勢,對保皇派來說不定是一件威脅的事情,甚至,太子一直是個潛在的不安定因素,他無法保證太子會不會重新投靠太後。

這也是為什麽大臣對太子既反對又不得不重視的原因。

他們的心情也十分復雜。明晃晃擺在眼前的一個明君人才,她卻是個燙手山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