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71章 巴厘島(第2/2頁)

巴厘印度教的種姓制度也不同於印度,階層關系主要遵照本地傳統而不是印度教教規處理,不同種姓間的接觸並未受到嚴格限制,也沒有明顯的歧視。

另一方面,在教徒修行上巴厘教徒並不主張苦修,而是更注重冥想、瑜伽、善行等一系列。宗教行為,而這些行為中最重要的是禮敬偶像。

教徒會對神像的沐浴、熏香、供養、凝視和接觸,這一系列的行為都被視為日常取悅神靈和祈福的有效方式。

同時在宗教儀式方面,巴厘印度教將原印度教和巴厘本土信仰中的儀式都予以承襲,儀式細節更加豐富,而許多儀式已無法從印度教中找到依據。

而到了公元16世紀,爪哇島的滿者伯夷王朝被信奉伊斯蘭教的馬打藍王朝所滅。大批信奉印度教徒為躲避伊斯蘭征服者,從爪哇島逃往相對獨立的巴厘島。

這些人多為貴族和上層人士,隨身攜帶了大量有關於宗教的知識,他們的遷入使得巴厘—印度教進一步發展繁榮。

之後漫長殖民時代中,荷蘭殖民者還想方設法的讓巴厘島遠離爪哇島的影響,阻擋印尼早期民族運動蔓延到此地,保障了巴厘不被印尼影響,使其宗教文化繼續傳承發展。

所以在印尼群島幾乎所有地區的宗教都發生變化的時候。巴厘島成為了印度教最後的避難所,並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因為這些原因,巴厘島獨特的文化造就了島上的萬種風情,配上熱帶美景後享有多種別稱,如“神明之島”、“惡魔之島”、“天堂之島”、“魔幻之島”、“花之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