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命裏缺水

姜恒終於見到了傳說中的年貴妃。

離開儲秀宮的第一日,新人們集體去給皇後請安。

姜恒不知道歷史中的後宮女人的容貌,但這《信妃錄》的大清裏,美人如花,容色各有千秋。

貴妃實是美的灼眼。

尤其是第一回 正式見新人,貴妃著意打扮了——姜恒從前看紅樓,見描寫王熙鳳跟神仙妃子一樣的打扮,還有些遐想,如今看著貴妃,都不用再想,“彩繡輝煌、神仙妃子”幾個字可太適合貴妃了。

原本此番入宮的新人,對貴妃多少都有種怨氣加報復心在的。如馬佳氏,她之所以胸懷大志,一進宮就想當新人的領袖,也是對自己容貌自信,知道自己是個百裏挑一的美人兒。覺得傳說中的貴妃又怎麽了,我也不差。

今日一見,哪怕鬥志昂揚如馬佳氏,都只能承認:似乎還是差那麽一點的。

她們見到貴妃一驚,卻不知貴妃見了她們心裏也又酸又苦又驚,心裏難受的緊:早聽人說過,這回的秀女是太後放出眼光為皇上好生挑的,為了讓皇上喜歡,太後甚至在秀女的家世上放寬了標準,穩準狠抓容色好身段好的。

這一見確實如此。

許多人用花來比女子,可貴妃想法不同。她覺得這宮裏的女人就像是錦緞——畢竟花朵今年謝了,明年還會開,一樣的鮮艷明媚。可錦緞不一樣,再奪目珍貴的緞子,都抵不過陳舊黯淡,再也不會有新的一春。

而且這宮裏是最不缺珠光寶氣各色錦緞,再珍貴絢爛的料子,被人看膩了也只會束之高閣,去取那最新鮮的緞子來裁衣。

都不等新人上來見禮,只一個照面,貴妃心裏已經酸出了一首秋扇見捐的淒涼長門賦。

新人們給貴妃福身,只收獲了一個皮不笑肉也不笑,冷清清的‘起身’二字。

皇後對貴妃的各種姿態向來視而不見慣了,只擡擡手,就有宮人繼續指引新人們給熹妃鈕祜祿氏和裕嬪耿氏見禮。

姜恒深信一句話:人的相貌,年輕的時候是天生的,但越到後來,則越是相由心生。

熹妃與裕嬪論年紀都不過是二十七八歲的女青年,放在現代,還都是職場新人。

但在這大清,卻已經入職十多年,事業有成,氣質心性自然早已養成,在面容上也就帶了出來。

兩人都是面容秀麗,標準柳眉杏眼的女子,但氣度卻迥然不同。

熹妃看上去非常端莊而內斂。她在開口說話前,神色會不自知地肅上一肅,可見她心裏或許有十句話,但真正開口說出來的,一定是最穩妥的那一句。

面對這樣的人,她的每一句話都要認真聽去,甚至要去細細分析這話裏頭的潛藏含義。

相比之下,裕嬪卻帶了一種神采飛揚的面相。與熹妃相比,裕嬪的言語顯然是被情緒支配的更多些,估計是個快言快語的人。這樣的人,哪怕偶爾與你玩笑兩句,甚至有事兒擠兌兩句也不甚要緊。

有可能她只是一時上頭,說過自己都忘了。

當然,能在雍親王府熬出頭來,肯定不是有一說一的傻白甜,但比起在座主位來,裕嬪顯然活躍多了。

此時看著新人們還對皇後笑道:“娘娘瞧,宮裏從沒有這樣熱鬧過,這麽些貌美如花的妹妹,真是把臣妾的眼都看花了,今兒都不必去禦花園賞景了。”

皇後對裕嬪熱場子的行為點了點頭表示認可,之後唇邊露出了一絲矜貴又寬和地微笑對眾位新人道:“裕嬪是個愛玩笑的性子——這宮裏的姐妹都是好相處的,你們在宮裏呆久了就知道了。”

姜恒都不必懂讀心術,就能聽到諸位新人的心聲:不用呆久了,我們就知道這宮裏的姐姐們不是好相與的!

要不然,我們也不會一月後才站在這承乾宮裏。

請安到這裏只得告一段落——齊妃李氏和懋嬪宋氏今日都告了假。

懋嬪是身體長年累月的不好,但凡有個陰天下雨,看懋嬪比看雲看風都準,一看她扶腰,今晚必變天。

齊妃不願意落在貴妃後面,所以請假不來。

她的宮女一來請假,皇後就猜到了齊妃的心思:貴妃看新人們是後起之秀,其實貴妃自己也是後來者罷了。

往前倒騰十來年,雍親王府得寵的是李氏,後來她也因生育了兩個阿哥而被封了側福晉,可惜兩個阿哥只保住了一個,就是如今皇上的長子三阿哥弘時,今年十三歲,已經脫離了幼年好夭折的年紀,算是唯一一個長成的皇子。

在潛邸是一樣的側福晉,李氏還有個長子,她跟年氏還都是漢軍旗出身——讓李氏自己看,無論左看右看,都該是她做貴妃,年氏去做妃才對嘛。

可惜皇上的聖意跟李氏反著,這不一年多過去了,李氏還有點接受不能,自己居然比貴妃低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