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第3/3頁)

就在他考慮要不要討價還價把房租減免掉,換取自己一條狗命時,廣寒忽然問:“你跟閣皂山有什麽淵源?”

何疏疑惑,想了想,搖頭:“我聽我外公說過,太外公出身蘊海山致虛派,當年多麽牛逼風光,但我卻根本查不到這個地方。”

“北宋時,茅山、龍虎山、閣皂山並稱三大符箓宗門,盛極一時。淳化年間,馮壽出走,於蘊海山創致虛派,是為閣皂山分支,後來閣皂山的言法道失傳,致虛派就成為言法道的唯一傳承。”

廣寒說罷,目光落在他身上凝住。

“你之前在陰陽混沌交界用的法咒,就出自言法道。”

言法道,顧名思義,以言定法,言出法隨,萬物無有不從。

它出自符箓,又跟符箓有所不同,相傳起源於上古時代,女媧下授於人的術法,倉頡造字之後,將文字寓於聲調,以字形為法咒,以聲言為兵器,將此術發揚光大的,是東漢末年的張道陵,據說他有十八字真言法,從風雨雷電,到點豆成兵,無所不能。

像佛家的六字真言,如日本的言靈術,其實也都是同樣的原理,只不過各地相繼流傳,各成一家。

傳說學此道精深者,往往只需出口一字,就能引來天雷地火,甚至更為宏偉的天變。

何疏一聽這話,就知道廣寒門兒清,是個懂行的。

他記事以來,外公就不大樂意說起自己從前的事,卻又舍不得自己道法失傳和何疏天賦浪費,還是一點點找機會教。

當時何疏也小,一心貪玩,外公讓他每天寫完作業學兩小時,他就惦記答應小夥伴踢足球,千方百計躲開,最後至多學了半小時就迫不及待要出門玩,外公嘆氣沒攔著,只喃喃說看來要後繼無人了。

但何疏的確是天賦過人,這樣有一搭沒一搭地,竟也學了點本事。

“外公說,蘊海山致虛派後來人才凋敝,基本就剩下他一個,也沒什麽外傳不外傳的說法了,不過我學得稀爛,頂多就是半桶水。”

要是外公在,也不至於讓窅魔盯上他,還束手無策。

廣寒盯著他,一錯不錯:“除了言法道,你身上還有一樣法門。”

何疏嬉皮笑臉:“招小姑娘喜歡的法門?你也想學?”

廣寒自動跳過那些胡言亂語,跟沒聽見一樣。

“陰物格外受你吸引,你,是不是學過請神術?”

何疏的笑意一點點收斂起來,認認真真看了廣寒好幾秒。

廣寒和怪鳥對他沒有惡意,這他很確定。

此人有本事,怪鳥沒法解決的麻煩,他出馬就能解決了,這何疏也很確定。

雙方畢竟不熟,何疏給他漫天扯皮講故事,也是接觸試探的過程。

但何疏沒有想到,對方一開口,居然就把他心底最不想去碰的那丁點兒過往給揭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