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第2/4頁)

另一邊,葉存山入場考試。

他到考場再不會有緊張情緒,跟月考一樣,經義論策各一篇。

這次的題型又開始奇怪。

連著兩道分別是“上全下偏題”和“上偏下全題”。

分別截取《四書》《五經》中相連的兩句,上句全下句缺,或上句缺下句全,以此來作八股文。

這兩個題結結實實踩到了葉存山的短板上。

一般正經考試,反而不會出很多奇奇怪怪的題目,觀闈墨合集,就能發現規律。

正經的,重要的考試,學生才華以外,會更重視他們的思想,看看他們對一件事的看法。

而這種相對而言不那麽重要的考試,就容易出各種偏門題型來考驗學生。

往好了說,各類題型應對自如,也是學識廣博的一種體現。

同時,因為偏門題型幾乎不會在科舉場上出現,也是很考驗學生心態的題目。

多考幾次,看他們會不會為此花費心思去鉆研,反而忽略了本該用心去學習的學業。

也要看看他們連續栽在這類題型上,會不會心態失衡。

往壞了說,就是閑得蛋疼。

葉存山就說人閑得蛋疼。

他還是喜歡杜先生的教學方式,目的性強,每階段都知道應該做什麽,最終目標是科舉,就專心鉆研這個,空余時間補充其他方面的學識,讓自己的文章言之有物。

也關心關心時事政策,要提前把自己當官員看待,時刻去想,如果此時在自己去處理這件事,應該怎麽做。

就不喜歡這種,打著為學生好的名義,實際很搞心態也很浪費時間的東西。

看著煩。

這兩年他確實有顯著進步,從前遇到自己沒涉獵過的題目,他能照著常規答題方式來寫萬能答卷,也會心裏沒底,一邊研墨一邊心裏罵罵咧咧,落筆全靠編。

現在他罵是罵了,但研墨時,心裏有數。

看過的很多書,都在往腦海裏冒,爭相搶著要被他選中取用。

今年,他沒再關注提學使,只做到自己能做到的最好狀態,問心無愧。

彭先生教他,答題的時候不用拘於形式,題目固然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

前期在蔚縣時,他過分拘泥於技巧,過分重視技巧,也是他文章平實的風格定下以後很難突破的原因之一。

因為他提前就找了個框架把自己框住了,偶爾有情緒激烈,言辭犀利的文章產出,才能顯出個人特色。

葉存山研墨完畢,也想到了彭先生的教誨。

“題目變化,在於它能給你挖什麽坑,你把它的坑找到,不往下跳,答題規範,不犯常識性錯誤就夠,不必花時間鉆研那些東西了。”

葉存山答題時,就不刻意去想技巧。

這個很難,他讀書後不久,就在蔚縣書齋做專題訓練,為科舉做準備,走的是一條“以量取勝”的路。

思維已經固定,彭先生教他兩年,他還沒徹底改掉習慣,因為平時作文章多,多數還是從前習慣。

今天順利,是因為他真的沒對這題有研究,無法用固定思維去套,解脫出來以後,也發現了一個進步方式。

還有點點小尷尬。

彭先生給他出題,是有選擇性的,一個本子掛在那裏——主要是彭先生太閑了,閑著就出題,葉存山做題的速度跟不上。

他選擇題目的時候,會刻意忽略這種奇怪題目,覺得沒用。

現在發現有用,剛好是他打破固定框架的好契機,難免尷尬,覺得他沒有發現彭先生的提點。

如今發揮還不太穩定,就怕科舉場上出岔子,往後一年再練練學學還來得及。

因有這個收獲,他看提學使大人都順眼不少,交卷以後還禮貌微笑。

提學使大人又有一句程太師的話要帶過來,卻不是敲打葉存山的,而是一件喜事。

程文瑞要成親了。

年初時,趕著正月裏,大舅媽跟三姨多番走動相看,選好了人。

過後兩家走禮,期間還有程太師跟程礪鋒之間意見不合的爭執摩擦,讓下聘日子耽擱。

但拖到現在也正正好,能再次到年邊成親。

反正已經定下了,越是高門大戶,越是講究臉面,不會輕易退親。

送信,也有請柬。

他們方便過去就去,不方便就算了。

還暗示葉存山,“這事你們家總不好一個人都不去的。”

直接點名指姓要他去得了。

葉存山回家跟雲程說起時,又藏了一半話。

他們跟大舅舅一直有書信往來,每年要互相寄幾次東西。

程文瑞是同輩裏最出挑的一個,很有兄長風範,對他們也很照顧。

成親是人生大事,家裏有小圓圓,不好都過去,葉存山去一趟還是沒問題的。

來回半個月,恰好也跟大舅舅見個面,當面匯報下家裏情況,免得總是惦記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