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第3/4頁)

這一題的真實答案,卻是誰也不能擺到台面上。

自此刻起,太子也顧不上給遠在天邊的老四找麻煩。

近在京城的胤禩,成了繼胤禔之後,被太子黨的主要針對目標。

朝堂上,必有因此生出的紛爭。

康熙坐山觀虎鬥,趁此將理學院的首屆學生都散了出去。

去年分批將部分學習兩年的學生安排到各個實差上,雖然職位不高,但都是能鍛煉人的崗位。

如今把剩余的也都安排好,準備緩一緩過三個月再進行第次招生。

從年初到年尾,就不能有些令人打心底愉悅的事?

康熙發現讀老四家書時,心情終是與平時不同。

盡管這種愉悅與一般定義有差異,摻雜了擔憂等情緒,但不用繃著那根勾心鬥角的心弦就是非常難得了。

好在老四的書信裏沒有再發生拐賣案,也沒有再一不小心又找到了誰誰誰的寶藏。

根據信中所寫,考察隊進入雲貴,日子總體過得平穩。

所遇挑戰主要是自然環境帶來的,比如行路難,比如對當地氣候要有一段適應過程。

這些困難早就在預料之中,咬咬牙就能克服。

一路行來,發現的另一個困難才是令人頭疼——百姓有缺糧的隱患。

若是雲貴兩廣的人口數量繼續增加,現有的糧食產量就會出現供應短缺。

改良農具、提高產量、引進新的糧食物種等等,必須都搞起來了,也不妨多管齊下。

其中,重點提到推廣玉米與紅薯種植。

明朝年間,玉米、紅薯就隨商船來到南方,但都是被當做新鮮玩意,沒有充作主食之一。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至今,而紅薯比玉米的種植範圍還廣一些。

經過實地勘察,山區高地即便沒有平原的耕地,但也能讓玉米茁壯生長。相對而言,玉米比其他主糧作物更易存活,而且產量高。

雲南東部的某些山區已有成功種植經驗,這就隨信附上了具體的情況。

不但如此,一路上收集了所遇到了玉米、紅薯等作物的不同品種。

對比不同品種間的產量高低、對生存環境的適應性,期待雜交培育出更高產量的新品種。

深入做這項農業研究的不是別人,正是茉雅琪。

康熙瞧著隨信而來的資料。雖然孫女一筆毛筆字不夠漂亮,但書寫的內容通俗易懂又數據詳盡。

好!很好!非常好!

有關農作物報告起內容最重要,這一份報告比那些屍位素餐朝臣寫的奏折不知強了多少倍。

康熙能夠預見到,老四家的小女兒照此節奏發展下去,假以時日是能活萬萬人性命。讓人不餓肚子,這是極大的功勞。

茉雅琪沒有任何誇大其詞,寫得清楚不餓著與吃飽飯是兩回事。

那需要前赴後繼幾代、甚至幾十代人的努力。從農肥、耕田技術、育種等等方面進行不斷改良。

她能做的就是先跨出一小步。希望天災幹旱來臨時,災民都能吃上一點糧食。

哪怕那些玉米的品種口感不夠美味,哪怕那些作物平日無法被當做主糧,但有此輔助起碼能減少被餓死的人數。

康熙表示很認可,做實事從來都是一步步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

茉雅琪,這個孫女的名字開始被他放在了心裏。然後,主動還找來玉牒翻了翻,確定小姑娘快十歲了。

十歲,還早。

康熙算了算時間,他嫁女兒基本都等公主十六七歲,而老四嫁女兒也不必著急。

說是不急,但下意識將找孫女婿的標準已經給制定起來了。首先充分吸取經驗教訓,不給找佟家那般的勛貴權臣了。

人品最重要,孫女喜歡與壓得住也很重要。

茉雅琪要一直保持好心情,不被瑣事困擾,才能在改良農作物上發揮更大才能。

想了一堆有的沒的,似乎有一件事忘了,是什麽忘了呢?

康熙摸了摸腦袋,總覺得該注意某件事,卻又一時半刻想不起來了。

*

*

萬裏之遙,廣粵之地。

武拂衣攜胤禛、茉雅琪、溫憲,在康熙四十五年的臘月下旬來到廣州府。

去年年中徹查拐賣案後,四人就與胤禟在湖南分開。

盡管調查人販團夥與處理李自成寶藏耽誤了一點時間,但總體還是按照考察團的原計劃行事。胤禟帶著侍衛收了一批珍珠先往廣州去了,向西洋商人打開珍珠奢侈美白產品的新大門。

考察團主體進入貴州、雲南、廣西,這一路主要記錄當地不同風俗與民生情況。

武拂衣從旁輔導,讓茉雅琪主筆寫的農業報告,又叫胤禛審查了有無用詞逾越或疏漏,再將一摞摞寄回了京城。

走了一年半,告別高原山地,在年末時分來到了廣州府。

廣州府,肉眼可見的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