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第4/5頁)

李衛不怕被流言蜚語,也不怕仕途受阻,用他的話來說是反正起點不高,再差就是回江南收租度日。

保泰打心底羨慕這份堅持自我。

如此看來,以往比一比誰更會玩,他是輸得不冤。哪怕如今猶豫著要如何向康熙表態,也沒想要采納胤禩的意見。

認可李衛的,不僅有保泰。

北郊莊子,結束了一頓晚宴。

武拂衣把李衛請來坐一坐,也讓胤禎一起來了。

既然亂葬崗一事被揭開了,而雍郡王認同解剖實踐精神,請李衛過府一敘是順利成章的事。

這頓飯把弘暉與弘昐也給叫上了,夜探亂葬崗成員基本到齊,就差保泰與五貝勒家的弘昇。

沒請保泰,因為與裕親王府著實算不得親近。

而弘昇年紀尚幼,不請他來,也是不讓他陷入兩難之境。

理學院不是桃花源,上書房一樣不是。

三個皇孫跑去亂葬崗,事後康熙遲遲沒有表態原諒他們,近期三人在上書房的日子也不會好過。

皇子、皇孫與高官子弟一起讀書,怎麽可能每個同學都融洽相處。

母妃的位份高低,母族的強盛與否,阿瑪的爵位官職高低等等,這些都是影響因素。

別說小孩子不懂,出身皇宮與高門大戶之中,真能毫不介意各種差距的亦是少數。或是生性豁達,或是被養成了寬和性子。

這點,武拂衣不等胤禛叮囑,在亂葬崗一事爆發後的第二天就與孩子們嚴肅分析過了。

康熙不說停課,孩子們就要繼續上課。

或是會遭遇夫子與同學的冷待,更嚴重的是冷嘲熱諷,或更進一步有惡意的肢體沖突。

這時就要拿出孟子的名言,《孟字·告子下》寫了: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弘暉與弘昐都認為讀解剖書,搞後續實踐調查沒有錯,只是缺少了事前報備的一環。

那就堅持本心,別因為外界的壓力就改口。

在宮裏遇上了困難找十三叔或十四叔,要真是大委屈就直接找康熙告狀,別怕被罰。反正都是在被罰階段,再差也差不到哪裏去了。

不僅提醒了孩子們,也給府內的福晉與李氏做了思想工作,讓她們不要強行幹涉弘暉、弘昐。

什麽叫做強行幹涉?就是不了解解剖術,人雲亦雲認為那是歪門邪道。

如果她們執意認為孩子學這些是錯的,起碼要先了解哈維的原文寫了點什麽。

烏拉那拉氏毫不猶豫地表態不想讀解剖書,那些內容著實不符合她禮佛的理念,但不會幹涉弘暉的喜好。

對於弘暉,她就一個底線要求,孩子活著就好,別做殺人放火的事。至於是否被皇上看中,反倒在其次。

李氏卻是不同,對於弘昐去亂葬崗一事是極其不贊成。

武拂衣早有準備,近些年買了各國書籍藏在北郊莊子,立刻就抽取其一給李氏送去。

李氏想要教育弘昐,就先了解兒子究竟讀了什麽。剛剛好,是到了讓她英文水平進階的時候,是可以接觸專業醫學類了。

暗暗給李氏定了一個“小”目標。

什麽時候制作出全套滿漢英的醫學詞匯詞典,那才算她學有所成了。

李氏萬萬沒想到居然會被加重功課,卻也沒有辦法不認了。

亂葬崗事件後,上書房的第一個休假日。

武拂衣把弘暉、弘昐給帶回北郊莊子,那裏比城內郡王府更為放松。觀察孩子們的狀態良好,聽著他們聊起宮內事也沒有預料之外的差池。

所遭遇的排擠,都在胤禛事前寫的「上書房108種小動作」中提到。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胤禛也早把應對建議給附上了。

武拂衣卻沒有照本宣科講給孩子們聽。建議孩子們不妨試一試自己解決,如有瓶頸困難再來詢問。

畢竟每個人的性情都不同,將來的路也不可能完全復制長輩的道路,所以不必照搬長輩的選擇。

一頓晚宴後,各自散去。

這一頓飯上,也是有了對亂葬崗一事的表態。

事發十天後,弘暉、弘昐、胤禎與李衛都沒有後悔,哪怕康熙沒給正面評價,至今還冷著他們也無妨。

“目前情況大致便是如此。”

武拂衣在晚餐後找上胤禛,把實時發展告訴了他。“事發十天了,現在你還認為皇上是有意渾水摸魚地試探?”

胤禛語氣肯定,“是的,我認為汗阿瑪就是借機觀察朝中眾人的傾向性。這才十天而已,你想想他對索額圖與明珠,就是耗時十個月也是有可能的。”

之所以沒說十年,因為康熙已經五十歲了。

不敢說康熙還能有幾個十年。不是他不想父親健康,而是前頭的順治23歲死亡,皇太極也就活了5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