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第2/3頁)

與山町良野寒暄客套一番,順勢答應了他的提議。這一路假借北上江戶城旅遊的名義,是要觀察東瀛社會的實況。

由於山町良野能帶入境的人數有限,也就兵分兩路。

武拂衣令其余兩艘海船在裝滿貨款後就返航,落袋為安,先把賣掉玻璃屏風的大筆白銀捎回去。

她與胤禟在結束江戶之行後,回從東京灣入太平洋。

沿著東瀛靠太平洋一側的海岸線往南走,約等於環島半圈,過九州島就原路返回大清。

隨後三個月,一路收獲不少。除了沒去見過德川幕府的掌權者,是把想見的人都瞧了一眼,推測出了東瀛如今的政局情況。

總得來說,東瀛想要自成一體。

這從東瀛對歷法上的觀念轉變就可見一斑。

自唐朝以來,東瀛一直使用中華歷法,這種習俗持續了一千多年。

直到德川幕府入駐江戶城,卻是要著手編撰自己的歷法。盡管這套歷法多有參考元朝歷法改編,但也被說成是東瀛第一套本土歷法《貞亨歷》。

歷法非常重要。

它不僅僅講述了春耕秋收四時更替。觀象授時是天授皇權的一種體現,歷法也就成了帝王權力的象征。

東瀛自編歷法,或多或少反應出它已經不再一味認同中華文明,而想要創建自己的獨立體系。

除去歷法,有一件事值得引起思考。

德川幕府大權在握後,將東瀛島上重要的礦山都納入直接管轄範圍內,這進一步推動了東瀛統一鑄造與發行貨幣的目標。

在慶長年間,幕府對於銀錠的外形、大小、純銀率都有了統一規制。緊隨其後,是對於銅錢的規範管理。

自兩百五六十年前起,大量從明朝來的永樂錢在東瀛境內流通,外加東瀛地方私鑄的銅幣,使得銅幣市場混亂。

德川幕府上台後,先後發行了慶長通寶、元和通寶、寬永通寶等新幣。

在一次次不斷回收兌換後,終是徹底杜絕了市面上繼續流通永樂錢,而對東瀛流通貨幣取得了絕對管控。

武拂衣留意到這一條消息,是因為今非昔比。

東瀛的慶長年間距今也有九十年了。

德川綱吉這位狗將軍,一改慶長年間的良幣政策,從元祿八年開始大量鑄造惡幣。說白了也就是不用足量的金銀去造錢,省下來的那部分全都中飽私囊了。

結果一點都不令人意外,七年過去,江戶物價飛漲,經濟開始混亂不已。

為什麽要關注東瀛貨幣?

因為清朝方面的貨幣體系也是一團亂麻,不只朝廷能鑄幣,地方也有鑄幣。

武拂衣對這方面了解得尚且不多,畢竟四阿哥沒去過戶部歷練。她只能先用一灘渾水來概括清朝的貨幣體系現狀。

此行東瀛,一方面打開銷售玻璃奢侈品的市場,坑一筆黃金白銀回去。另外,就是要借鑒東瀛的貨幣管理成功與失敗經驗。

為了能獲得詳盡的對比數據,需要多與不同商會打交道。出席一些宴會,獲取那些藏在字裏行間的數據。

倒也不必多付出什麽,只要能做到充耳不聞就好。

主要是屏蔽山町良野的那些誇張贊美。

比如他自稱也講不清楚甄君究竟哪裏好,但就是覺得甄君有種「刹那絢爛,永恒冷寂」的動人心魄之感。

溢美之詞不可避免地在各個商會裏流傳,誰都知道了這次從清朝來甄家兄弟不似人樣。

忍一忍,再忍一忍。

看在真金白銀的面子上,看在汲取豐富經驗的面子上,三個月就忍過去了。

十月初,一艘大清海船駛離東京灣,準備返回江海關。

胤禟總算是松了一口氣,他可算是擺脫那些東瀛人了。

“四哥,你真有先見之明。虧得我們是化名來此,不然一想到那些稀奇古怪的故事裏提到的是我們的真名,我這一身雞皮疙瘩都起來。”

“好了,你的雞皮疙瘩收一收。從今天開始每天多讀幾本書,意思不清楚的地方,讓王通譯當場就翻譯。”

武拂衣的回程沒有運載什麽奇珍異寶,該往回送的貨款早就讓另兩艘海船一個月前就開回去了。

她在東瀛買了一堆書,從歷法、算術、農業、地方民俗考等等。

反正認為有價值都買了,就是想要瞧一瞧如今的東瀛讀書人的思想與理論水平發展到了什麽程度。在有鎖國令的情況下,他們有沒有汲取西洋之學?

胤禟聽到讀書,他一學習就選擇性頭暈的老毛病又犯了。

武拂衣不給胤禟裝病的機會,“可別說等回國再讀,你在船上閑著也是閑著。想一想那些東瀛人,雖然他們滿是誇贊,但並非全都真心相迎。

我們去刺探東瀛社會的發展情況,那些商會裏的人何嘗不曾想要套取我方情報,比如交出玻璃品配方。你應該沒少遇到這樣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