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谷礱(第2/3頁)

當地走娘家一般是在初二至初五這幾天都可以,今日林家要招待外嫁閨女,林楊氏便把回娘家的日子往後拖了一天。

“我的三娘啊!也不知道得等到哪一年才能讓我再見見她……”林老太收拾好明日要給林楊氏拿回娘家的禮品後,突然眼眶紅紅的來了這麽一句。

“唉!”林老頭也長嘆了一口氣。

今日一家團聚,外嫁的林大姑和林二姑都來了,卻獨獨少了林三姑,又怎麽能讓林老頭和林老太不難過。尤其是古代交通非常的不發達,如林三姑這般外嫁到遠地的,很有可能就是一輩子都再也見不著一面了。

林周氏聽見了,眼眶也跟著紅了。

她家也是因為以前戰亂,從外地逃離到林家村來的。只是與林小姑嫁的那家不同的是,戰亂使得她娘家現在已經沒人了。

就是林立文,這會也被勾起了對前世父母的思念。

也不知道他沒了後,父母是否能撐得住……雖說林立文畢業後回鄉搞種植奮鬥了整整十年,留下的產業能給予父母下半輩子的衣食不愁,可他更清楚,再多的錢財都比不過喪子之痛……

林立文畫出來的碾米圖紙,直到初六才交於林老二,讓他幫忙制作。

主要是這邊的習俗,把初五也叫做破五,意思就是家裏有做工的,做生意的……都要過了初五才能動工。

村裏人就瞧見,林家人拿著鋤頭去挖土了。

“大郎,可是家裏要壘灶台還是修建什麽?”有人瞧見後,一邊問著,一邊就上前來搶過林立文的鋤頭,要與他幫忙。

連著好多天沒動彈,今日特意想活動一下的林立文,哭笑不得的看著非要幫他忙的村裏人,解釋道:“不是要修建什麽,是我要制一個碾米的物件。”

除夕那日受到林立澤割青草的影響,林立文又想到了飼料的問題。

之前家裏只喂養一頭豬,且又是在各類瓜果蔬菜俱成熟的秋季,所以那時候的林立文從沒擔心過飼料上的問題。

可如今家裏六頭豬仔,兩頭小牛犢,甚至待開春後,王縣令還會再使人送來兩頭豬仔……在飼料上的消耗,往後必然是一個大數目。

雖說現在林立文是想出了古法榨油的法子,來與村民們換取豆渣。可油這玩意,在這時候還是個奢侈東西,村民們幾乎每年也就在年底前榨上這一次油。

也就是說,林立文用這辦法跟村民們換取豆渣,一年到頭也就可能只有這麽一次。

那麽飼料這一塊,仍舊是個大問題啊。

這時,林立文想到了碾米機。

須知不僅豆渣是個很好的飼料,米糠也是啊!

現代化那種自動碾米機他是沒法做出來,可是比這裏世人常用來碾米的石對窩(注1)要好使一些的碾米工具,還是難不倒他林立文的。

所以只要他能制作出一台好使一些的碾米機,讓大家用每次碾米中的一部分米糠來換取免費使用,那麽飼料的問題不就徹底解決了麽?

林立文想出來的這碾米物件,學名叫谷礱。在《王禎農書》中便記載了這一物件,說它能一日破谷四十斛,且破谷還不損米。(注2)

谷礱制作起來難度並不算大,最要緊的是制作材料易得。只需要用到竹子,泥土,以及木頭這三樣就可以。

在谷礱做好後,又晾了幾日,等上面的那些泥土徹底幹了後,林家便開始用谷礱給村裏人碾米,來換取一定的米糠。

村民們在親眼瞧見過谷礱碾米的效果後,立刻便舍棄了家裏的石對窩,一個個的擔著稻谷跑林家去碾米了。

雖說去往林家碾米,林家要收取一部分的米糠。可一來他們收取的量並不大,二來便是因為這時候大家用的石對窩在碾米時,耗時耗力且不說,最關鍵的便是破谷時,米也易被搗碎。可林家做的谷礱裏面破米借助的是竹木做成的密齒來與稻谷摩擦,從而才能達到破谷不損米的效果。

而且用谷礱碾起米來,速度也比石對窩要快捷許多。

便是一些外鄉人聽聞了消息後,也挑著谷子跑來林家碾米了。

這樣一來,即便林家每次碾米收取米糠的量不大,可架不住來碾米的人眾多。畢竟米跟油不一樣,油對老百姓來講還屬於奢侈品,大家使用的量少。可米再是如何少食,它也是這時候人們的主食。

於是林立文便再不需要為家裏的那些家畜們的主食所擔憂了,可以安安心心的種他的地了。

對林立文來說,養殖這事得做,但卻不是眼下最要緊的。眼下最要緊的,還是提高糧食產量。而提高糧食產量不外乎三種辦法,第一種便是開源,就是開墾更多的荒地用於種植和提高大家地裏勞作的效率。這第二是改良糧種和制作出良好的肥料,讓畝產量增加。至於最後的第三種辦法,就是找尋新的高產糧食品種出來。